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311篇 |
免费 | 5699篇 |
国内免费 | 76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15篇 |
大气科学 | 4515篇 |
地球物理 | 6064篇 |
地质学 | 19514篇 |
海洋学 | 4061篇 |
天文学 | 3364篇 |
综合类 | 2290篇 |
自然地理 | 54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2篇 |
2023年 | 638篇 |
2022年 | 1278篇 |
2021年 | 1476篇 |
2020年 | 1340篇 |
2019年 | 1655篇 |
2018年 | 1175篇 |
2017年 | 1398篇 |
2016年 | 1431篇 |
2015年 | 1591篇 |
2014年 | 1982篇 |
2013年 | 1959篇 |
2012年 | 2076篇 |
2011年 | 2201篇 |
2010年 | 1925篇 |
2009年 | 2394篇 |
2008年 | 2319篇 |
2007年 | 2391篇 |
2006年 | 2338篇 |
2005年 | 2216篇 |
2004年 | 1926篇 |
2003年 | 1834篇 |
2002年 | 1601篇 |
2001年 | 1406篇 |
2000年 | 1416篇 |
1999年 | 1236篇 |
1998年 | 1071篇 |
1997年 | 752篇 |
1996年 | 630篇 |
1995年 | 544篇 |
1994年 | 515篇 |
1993年 | 435篇 |
1992年 | 306篇 |
1991年 | 276篇 |
1990年 | 184篇 |
1989年 | 147篇 |
1988年 | 123篇 |
1987年 | 71篇 |
1986年 | 37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4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论述在新形势下地震台站体制、任务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地震台实行地震监测、科研、预报三结合和将单一观测型台站转化成观测--科研型台站系我国地震台站的发展方向。文中结合牡丹江等地震台的实践对三结合地震台站建设的实施办法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2.
针对海量遥感图像如何有效的传达分类结果以实现有效的可视化问题,本文按照分类的语义标注结果的相似度并运用现有的信息可视化技术来实现图像的可视化。首先采用了贝叶斯网络学习的方法进行图像的自动分类标注,然后利用基于图像布局的多维标度算法(Multi-dimensional Scale)以及无需降维的Value and Relation(VaR)技术实现可视化。实验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填补图像低层视觉特征和高层语义之间鸿沟,对大量的图像在一个视图内进行有效的浏览,而不造成图像的混乱,并能实现高层次的图像分析。实验的可视化结果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3.
面向数字孪生城市的智能化全息测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智能驾驶等新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正形成两大平行发展、相互作用的体系,数字孪生技术应运而生。随着物联网技术(IOT)的发展,数字孪生的理念被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深刻影响着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笔者所在单位面向数字孪生城市和自然资源统一监管对测绘地理信息的新需求,在全国开创性地开展了面向数字孪生城市的智能化全息测绘试点工作。本文结合上海市智能化全息测绘试点工作,从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孪生城市对地理信息的新需求、智能化全息测绘关键技术及测绘成果等方面展开了论述,重点介绍了智能化全息测绘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以及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994.
神经网络在判别煤矿突水水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矿井突水水源的识别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基础,快速准确地判别突水的来源对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峰峰矿区梧桐庄矿为例,应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对矿井突水水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可以用此模型来解决类似的评价和判别问题。 相似文献
995.
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阐述了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把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为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滞流型和封存型四种类型。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实例,分析了不同类型流体动力系统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强调在不同类型的流体动力系统中,油气藏形成的机理不同,在成藏动力学研究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加强重力驱动型和封存型流体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对我国南方海相盆地和其它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深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接壤处的四川九寨沟地区发育了总厚6000m以上的碳酸盐岩,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一系列专项调查,将该区内岩石地层划分为9个岩组。生物地层划分了3个珊瑚组合带,3个腕足组合带,1个腕足顶峰带,2个双壳顶峰带以及有孔虫组合带和顶峰带各1个。生态地层研究划分了两个生态群落。根据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划分了11个地球化学段。研究了地层的常量元素和碳同位素特征。对碳酸盐岩进行了微相分析。综合各项沉积标志进行了沉积环境判别,其中岷河组沉积环境最为特殊,属于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97.
夏季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台风生成与前期冬春主要环境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OLR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编辑的<台风年鉴>及<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夏季中心附近的平均风力达8级(17 m/s)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含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以下统称台风)牛成频数与气候背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台风牛成多寡的气候背景差异和特征进行比较表明,前期冬春季海温和赤道辆合带的异常与夏季台风生成有密切的关系.前期冬春季在类似于La Nina型海温距平分布背景下,从冬至夏在赤道中太平洋160°E附近的ITCZ有一个向西北方向加强北抬的过程,太平洋ITCZ的活动偏北偏强,赤道太平洋有异常活跃的ITCZ向西太平洋台风主要源地推进,有利于后期夏季台风的生成;相反,前期冬春季在类似于E1 Nino型海温距平分布背景下,赤道西太平洋ITCZ偏弱偏南,不利于后期夏季的台风生成.在夏季多台风年,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海温异常为后期台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有利背景,在暖海温的持续作用下,对流层的风场辐合异常增强,增加了暖海温区的水汽供应.到了前期春季,热带辐合带的扰动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赤道辐合带的北移,附加的异常辐合位于暖海温区时,会激发出低空大尺度水汽辐合与自由大气中潜热释放之间的正反馈,有利于后期台风的生成.当前期冬季至春季西北太平洋海温持续异常偏冷时,对流层的风场为辐散异常,减少了冷海温区的水汽供应,导致赤道辐合带不活跃,缺乏必要扰动,夏季台风生成偏少. 相似文献
998.
简要介绍了OGC服务规范,归纳总结了多种常用的OGC服务的接口规范及各自特点,结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若干建设原则分析阐述了OGC服务规范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模式,并以WMTS(网络地图分块服务)为例,通过与WMS(网络地图服务)的对比研究,论证了WMTS的优势.依据WMTS的接口规范,开发了基于Esri公司的ArcGIS API的应用平台,实现了利用开放地理信息服务—天地图WMTS作为数据源进行测试,验证了OGC服务规范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The Observed and Simulated Major Summer Climate Feature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ir Sensitivity to Land Surface Processes 下载免费PDF全文
Northwest China (NWC) is a typical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In this study, the main summer climate features over NWC are present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NCEP GCM/SSiB) over this region is evaluated. Satellite-derived vegetation products are applied in the model. Based on comparison with observational data and Reanalysis II data, the model generally captures major features of the NWC summer energy balance and circulation. These features include: a high surface tem- perature center dominating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widespread descending motion; an anticyclone (cyclone) located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upper) troposphere, covering most parts of central NWC; and the precipitation located mainly in the high elevation areas surrounding NWC.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ummer energy balance and circulation over NWC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to land surface processes is assessed with specified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sensitivity experiment, the degradation over most parts of NWC, except the Taklimakan desert, decreases the surface-absorbed radiation and leads to weaker surface thermal effects. In northern Xinjiang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less latent heating causes stronger anomalous lower-level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upper-level cyclonic circulation, leading to less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higher surface temperature. Meanwhile, the dry conditions in the Hexi Corridor produce less change in the latent heat flux. The circulation change to the north of this area plays a domi- nant role in indirectly changing lower-level cyclonic conditions, producing more convergence, weaker vertical descending motion, and thus an increase in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ummer energy balance and circulation over NWC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to land surface processes is assessed with specified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sensitivity experiment, the degradation over most parts of NWC, except the Taklimakan desert, decreases the surface-absorbed radiation and leads to weaker surface thermal effects. In northern Xinjiang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less latent heating causes stronger anomalous lower-level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upper-level cyclonic circulation, leading to less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higher surface temperature. Meanwhile, the dry conditions in the Hexi Corridor produce less change in the latent heat flux. The circulation change to the north of this area plays a domi- nant role in indirectly changing lower-level cyclonic conditions, producing more convergence, weaker vertical descending motion, and thus an increase in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000.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为加强对外开放提出的全球化合作倡议,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对全球化发展意义重大。气温作为重要的基础数据和输入要素,对其进行空间化处理是实现大尺度区域资源环境优化配置的前提。本文基于地理信息技术(GIS),运用距离平方反比法(IDS)、协同克里格法(CK)、回归距离平方反比法(RIDS)和回归协同克里格法(RCK),对“一带一路”地区1980—2017年的2679个气象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数据进行插值,获得了“一带一路”地区10 km分辨率的气温空间分布数据。交叉验证结果表明:① IDS、CK、RIDS和RCK插值法在整体上均较好地展示了“一带一路”地区气温的地理空间分布规律,4种插值方法的月均气温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在1.93~2.43、1.78~2.14、1.31~2.23和1.23~1.92 ℃之间;年均气温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94、1.83、1.37和1.27 ℃;② 在“一带一路”地区,加入协变量分析的CK插值精度整体优于IDS,并且削弱了IDS的极值现象;③ RIDS和RCK对年均气温的插值精度分别较IDS和CK提高了29.4%和30.6%,表明加入地理要素并进行残差修正的插值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RCK插值法对气温数据的插值精度最高,可以考虑将此方法作为“一带一路”地区温度等气象要素的插值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