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话题。以西藏夏乌村为研究案例地,基于半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方法,从日常生活实践视角,透视地方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剖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何以构建。经研究发现:① 藏族村民与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coeleste )、耕牛互动时,借助物质、情感、空间以及身份转型等多重生活实践策略与后者联结,经由人的自然化实践,建构起表征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此时,青稞和耕牛作为工具化的自然,是村民的身体表征,在人类行动者缺场或受限时,扮演为日常生活叙事的角色。② 藏族村民与虫草(Cordyceps)、猕猴(Macaca)互动时,借助意义、制度、空间协商等生活实践策略与后者建立联系,经由自然的人化实践,建构起链接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此时,虫草和猕猴作为对象化的自然,被社会所建构,并赋予社会生命,逐渐嵌入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2.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核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各种高新技术的发 ,使人地关系有了新的变化,文章基于对知识经济与经济发展,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关系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时代人地关系协调的对策。  相似文献   
23.
吴传钧院士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地理学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多方面重大贡献,同时推动了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为地理学的国际多维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本文扼要地阐述了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概括了他对中国地理学事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研究、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定向、开拓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新领域,全力倡导并组织实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组织我国地理学界联合与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的重大贡献。还着力探讨了吴传钧地理学思想的精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产生背景、理论思想和内涵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吴传钧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科学术语,并认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始终贯彻地理学的各个阶段。主张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过程、结构和发展理论;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险分析;人地系统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地域人口承载力分析;动态仿真模型建造;地域分异和地域类型分析;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型筛选等。他对人才的培养则一贯面向全国地理事业,进行多系统  相似文献   
24.
BOOK REVIEWS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Portable Utopia: Glasgow and the United States 1820–1920. Bernard Aspinwall. Studies in Russian Historical Geography. James H. Bater and R. A. French, eds. Water and Sanitation: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Peter G. Bourne, ed. Green Politics. Fritjof Capra and Charlene Spretnak. The Southern Cone: Realities of the Authoritarian State. César N. Caviedes. Women in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Sue Ellen Charlton. Land Management: New Directions. David Chiddick and Alan Millington, eds. Geography and Ethnic Pluralism. Colin Clarke, David Ley, Ceri Peach, eds. Geomorphological Hazards in Los Angeles. R. U. Cooke. Regional Impacts of United States-Mexico Economic Relations. Alfonso Corona and Lay James Gibson. eds. Patterns of Jobs and Geographic Mobility. Torvald Gerger. Cities and Sickness: Health Care in Urban America. Ann Lennarson Greer and Scott Greer, eds. Neighborhoods: Their Place in Urban Life. Howard W. Hallman. Development and the Rural-Urban Divide. John Harriss and Mick Moore, eds. Patterns of Undocumented Migration: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Richard C. Jones, ed. Central Place Theory. Leslie J. King. The Geography of Western Europe: A Socio-economic Survey. Paul L. Knox. Regions and Resources: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David T. Krisge, Daniel A. Seiver, Oliver S. Goldsmith and Michael J. Scott. Geography of Crowding and Human Response. A Study of Ahmedabad City. K. M. Kulkarni. Haciendo Pueblo. The Development of a Guadalajaran Suburb. Kathleen Logan. The Imperial Lion: 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 Management in Central Africa. Stewart A. Marks. Water in the Hispanic Southwest: A Social and Legal History, 1550–1850. Michael C. Meyer. Imlil: A Moroccan Mountain Community in Change. James A. Miller. Tourism in Canada: Selected Issues and Options. Peter E. Murphy, ed. David Harvey's Geography. John L. Paterson. Raster Scanning, Processing and Plotting of Cartographic Documents. Donna J. Peuquet and A. Raymond Boyle. The USSR and the Muslim World: Issue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y. Yaacov Ro'i, ed.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An Inventory and Prospect. Thomas F. Saarinen, David Seamon, and James L. Sell. Incised channels, Morphology, Dynamics, and Control. Stanley A. Schumm, Michael D. Harvey, and Chester C. Watson.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Contending Perspectiv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Mitchell A. Seligson, ed. Twentieth-Century Richmond. Planning, Politics and Race. Christopher Silver. Land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Examples of Land-Use Planning Projects and Programs. F. R. Steiner and H. N. van Lier, eds. Biogeography: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A. Taylor, ed. Late Quaternary Environments of the Soviet Union. A. A. Velichko, ed. H. E. Wright, Jr. and C. W. Barnosky, eds.  相似文献   
25.
以胶州湾不同时代的海图为依据 ,采用人机交互方式 ,利用数字化板和地学软件 ,对胶州湾海底冲淤态势进行了半定量 (精确到量级 )分析 ,划分了湾内淤积区、侵蚀区 ,并给出了历史变迁趋势。结果表明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胶州湾基本处于淤积缩小状态 ,沧口水道和环流中心的海湾中部及沿岸各小湾为淤积区 ,湾口部分和外湾侵蚀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胶州湾反向发展 ,转为侵蚀 ,侵蚀区从湾口向内湾经各水道辐射分布 ,仅侵蚀区之间分布着小片淤积区  相似文献   
26.
中国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对离散分布的气象台站观测数据进行高精度曲面模拟,为生态系统及服务功能时空变化趋势模拟及其综合评估提供高质量、高分辨率的空间气候数据,以满足栅格层次上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生态系统格局模型及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模型的参数需求,一直是存于生态学界的难点问题.在对全国1964一2007年的752个气象台站长期观测的气温和降水数...  相似文献   
27.
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香港特殊的时空环境中,国内流亡文人与其所办刊物的生存方式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司马文森之于港版《文艺生活》月刊的办刊策略适时调整为文人主导下的群体性办刊模式,主要表现为出版资金的群体性支持,发行上的群众性和杂志稿源的群众性。这种独特的办刊模式不仅丰富了人们对20世纪40年代文学期刊办刊模式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十年代现代文学(尤其是华南现代文学)和现代作家的历史境遇和现代命运,而且对于当下一些文学杂志以及其他刊物的办刊策略和市场运作等方面具有后瞻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8.
距今7000年来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古代人类生存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同期山麓洪积成因的自然沉积剖面样品的有机碳、炭屑含量、碳氮比值和孢粉进行了分析,根据其实验结果,结合平原地貌与物质组成特点,分析了该地区 7000aBP古代人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7300 aBP以来气候变化大约以2900aBP为界,在此之前以暖湿为主,当时当地的气候大体与今日的江淮地区的气候相当,台地上宜旱作,有机碳反映出暖湿期内至少存在5个干旱时段。到2900 aBP以近,气候旱化趋势明显,与当地现今气候接近。2)当地的地貌条件是洪积成因的向东向南倾斜的宽阔平原,虽有枯河穿过,因其具有冲沟性质而无泛滥之苦,又平原的组成物质下部是更新世洪积黄土层,顶部为全新世黄土层,很适合古代人类居住和进行旱作农业耕作活动3)以土地氮量供应不足为标准进行判断,至少在7 300 a BP前后这里已开始了旱作农业活动,这种判断与本地区以草本花粉为主的孢粉分析结果是吻合的。在炭屑浓度上,表现为早期D(炭屑长轴直径)<50μ的具有n×102 片/ 厘米3,D>50μ的只在近5000 aBP才断续出现,这种变化与耕作施肥技术的进步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9.
大荔人遗址黄土-古土壤序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文祥  刘东生 《地质科学》2001,36(3):364-369
本文划分了大荔人化石层位上部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对黄土进行了磁化率测量,并将结果与附近位于黄土塬上的垣雷剖面以及典型黄土洛川剖面的地层和磁化率曲线对比,认为大荔人化石地点地层上部黄土-古土壤序列包括S0、L1、S1、L2、S2.大荔人化石位于黄土层以下约20 m处的河流相砾石层中,因此大荔人化石的年代大于S2的轨道调谐年龄,即0.247 Ma B.P..根据动物化石和孢粉指示的环境以及化石层位上堆积较厚的河流相地层,推测大荔人生活在S3古土壤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30.
该图通过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和主要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来反映主要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圈划出主要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强列地区,它们是沪宁杭地区、湘中南桂东地区、攀西一六盘水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