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0篇 |
免费 | 1095篇 |
国内免费 | 6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61篇 |
大气科学 | 1019篇 |
地球物理 | 363篇 |
地质学 | 1880篇 |
海洋学 | 375篇 |
天文学 | 515篇 |
综合类 | 255篇 |
自然地理 | 3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117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93篇 |
2019年 | 219篇 |
2018年 | 147篇 |
2017年 | 211篇 |
2016年 | 221篇 |
2015年 | 214篇 |
2014年 | 284篇 |
2013年 | 262篇 |
2012年 | 299篇 |
2011年 | 304篇 |
2010年 | 246篇 |
2009年 | 263篇 |
2008年 | 222篇 |
2007年 | 259篇 |
2006年 | 255篇 |
2005年 | 216篇 |
2004年 | 206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170篇 |
2001年 | 166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137篇 |
1998年 | 126篇 |
1997年 | 79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62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模型、特征、预警分析的意义和内容;以三峡库区为例,从系统序化的观点,确定了这个系统的社会、经济、环境功能和状态的主要指标的警戒线;并与这些指标的现状、过去与未来趋势值进行对比;分别对现状预警、趋势预警和突变预警进行了评价;最后作了简易的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02.
为探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黑选育品系规模化繁育适宜的培育密度和投饵量,本研究以长牡蛎野生群体幼虫为对照组,分析了不同培育密度(3、7和15个/mL)和不同初始投饵量(0.4、0.8和1.6×10~3cells·ind-1·d-1)对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存活及附着的影响。研究显示,培育密度和投饵量对长牡蛎幼虫的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附着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在培育密度3和7个/mL实验组,长牡蛎幼虫生长速率随投饵量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并在培育密度7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实验组达到最大值。而在培育密度15个/mL实验组,投饵量增加对长牡蛎幼虫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P> 0.05)。且在培育密度15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实验组长牡蛎壳黑品系幼虫存活率和附着率最低。但在培育密度15个/mL实验组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的壳高始终高于野生群体幼虫。且除投饵量0.4×10~3cells·ind-1·d-1实验组外,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附着率均高于野生群体幼虫。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最适培育条件为培育密度7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增加投饵量可促进长牡蛎幼虫生长,但过高的培育密度会与投饵量产生拮抗作用,抑制幼虫生长,不利于幼虫存活和附着。与长牡蛎野生群体相比,壳黑选育品系幼虫能适应更高的培育密度环境,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其幼虫的生长、存活及附着性状均优于野生群体。 相似文献
103.
青岛局地风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位于胶州湾东岸的青岛沧口和流亭两机场气象台和唠山区气象台资料及现场实验资料对胶州湾东岸的海陆风气候特征,来自胶州湾与来自南面黄海水域的两支海陆风相互作用及其对沧口地区的影响,崂山西坡下坡风的气候特征及影响进行了分析。文中还提出了一种根据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估算海陆风发生频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砒砂岩区地貌形态三维分形特征量化及空间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有地貌形态三维分形模型结构存在的不足,构建一个新的地貌形态三维分形维数测算模型。基于该模型对砒砂岩区274个小流域的地貌形态三维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其空间变异规律。研究表明:① 基于该模型计算的分形维数能更准确地反映地貌形态复杂度信息;② 砒砂岩区小流域地貌形态三维分形维数介于1.683 6~1.948 6之间;③ 地貌形态三维分形维数整体上覆土砒砂岩区(均值为1.765 9)<裸露砒砂岩强度侵蚀区(均值为1.785 4)和剧烈侵蚀区(均值为1.774 8)<覆沙砒砂岩区(均值为1.796 6)。由于地表覆盖物、砒砂岩裸露程度和土壤侵蚀机理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地貌特征是该区地貌形态分形特征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5.
106.
库车油气系统发育近东西方向的线性构造,同时在横向上存在起调节作用的构造变换带,如塔拉克-喀拉玉尔衮一线即为一复杂的大型构造变换带.该构造带总体上为北北西向,由多个斜列的北西向背斜带组成,对盆地的构造样式沿构造线走向发生的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分析认为西秋里塔格构造带是在早期北西向构造基础之上,受晚第三纪时期前陆地区由北向南的挤压作用形成的构造变换带,盐岩层及其相应的构造变形对该变换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西秋里塔格构造变换带有利于石油运聚成藏,其南部有古构造背景、晚期无大规模气侵的圈闭是寻找石油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07.
108.
根据攀枝花宝鼎矿区+900、+700、+500水平的地温分布特征,结合矿区地貌、水系、构造发育程度、地层岩性组合、覆盖层厚度、矿井采空区范围等条件,对该区深部地温的分布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其热源可能来自岩浆余热,但地温异常与矿区各地质特征有关,为老矿区深部煤炭资源的开发,防治地热灾害提供了地温依据。 相似文献
109.
新疆富蕴县恰库尔特—带碱性花岗岩的基本特征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恰库尔特一带的碱性花岗岩按侵入顺序和岩性可分为:晶洞(霓石)钾长花岗岩、(霓石)碱长花岗斑岩、霓石花岗岩.这些岩石大都含碱性暗色矿物.发育指示浅成特点的晶洞构造及文象结构,从矿物组合看岩石具贫水特征;岩石化学方面以高硅、高碱或过碱,贫铝、镁、钙为主要特征;岩石通常具有高的∑REE,其中以过碱性的霓石花岗岩为最高;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并具有强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图谱表明,岩石相当于洋脊花岗岩,具有高钾、铷、钍的含量,而钡、钽、铌的富集程度相对较低.以上特征和区域构造分析表明,恰库尔特一带的碱性花岗岩为阿尔泰造山带造山作用结束以后于中晚三叠世的非造山环境下形成的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10.
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是在大地电磁测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工源电磁测深法,其二维电磁响应的计算须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本文以Matlab为程序编译工具,采用双二次插值的有限单元法,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为了模拟无穷远边界及满足计算机的内存需求,在保证计算精度的情况下设计了非均匀网格剖分.在程序编制中,只存储有限元系数矩阵的非零元素,大大减少了正演计算的时间.针对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中卡尼亚电阻率在过渡区和近区畸变的问题,给出了全区视电阻率的迭代公式,并对典型的一维层状模型以及简单二维模型进行了计算.过渡区和近区数据经过校正后,可以正确反映出模型的地电特征,证明了线源下近区勘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