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7篇
  免费   809篇
  国内免费   975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477篇
地球物理   1161篇
地质学   1889篇
海洋学   932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395篇
自然地理   48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193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气候雪线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气候雪线的空间分布规律既受高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限制,也受区域性气候的控制。雪线空间格局变化实质上是水热条件变化的反映。本文主要依据我国106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从年均温、年降水量和固态降水率之间的相关函数计算出气候雪线高程,进而探讨中国大陆气候雪线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92.
长江口沉积物210Pb分布及沉积环境解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长江河口潮滩、分流河道和水下三角洲共获得18个柱样,进行沉积学分析和210Pb测定,并对其中6根柱样进行137Cs测定。经研究发现,长江口外在水深25~30m,122°30′N,31°00′E附近存在一个泥质沉积中心,沉积速率达2.0~6.3cm/yr。另外,在潮滩和涨潮槽也获得较高沉积速率,其中南汇和横沙岛潮滩沉积速率(1.03~1.94cm/yr)高于崇明东滩(0.51~0.76cm/yr),涨潮槽沉积速率也达0.86cm/yr。此外,在石洞口、南汇、九段沙潮滩和三角洲前缘有部分柱样未获沉积速率,推测为沉积环境不稳定或沉积速率过快所致。  相似文献   
993.
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礁灰岩的岩石、岩相、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中二叠统栖霞阶昆克拉契组和巴立克立克组,以亮晶藻粘结灰岩为主,具有堤礁的特点。二叠系礁灰岩较大的厚度表明,当时礁体生长速率与礁基沉降(或水体加深)的速率匹配较好,具有进积型沉积的特点,这与当时塔里木地块内部的退积型沉积特点是不一致的。礁灰岩的原生孔隙较小,可以作为中等烃源岩,在哈拉峻盆地的东南侧和乌什凹陷北缘的覆盖区之下可能构成与礁灰岩相关的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994.
陕甘宁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五段为潮坪相碳酸盐岩夹蒸发盐沉积。马五段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成岩作用,其中溶蚀作用对马五段影响深刻。首次引用热力学理论对埋藏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在埋藏成岩的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酸性介质中溶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均为负值,说明反应可自动向方解石、白云石溶解的方向进行,并随着温压的升高溶解的趋势增大,而且白云石溶解的趋势比方解石更大。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是受热力学规律支配的自然地质作用。碳酸盐岩溶蚀实验模拟的热力学数学模型对陕甘宁盆地油气田勘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Oxygen isotope fractionation between coexisting minerals in slowly cooled rocks conveys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cooling history. By using the fast grain boundary (FGB) model to simulate closed-system diffusive ex- change of oxygen isotopes between coexisting minerals, I show that the apparent equilibrium temperatures (Tae) by the mineral pair with the largest isotopic fractionation (PLIF) always lies between the closure temperatures (To) of those two minerals. Therefore, when the rate of oxygen diffusion and hence Tc for the PLIF chance to be comparable (such as in the case of quartz and magnetite), Tae will serve as a good approximation of To regardless of variation in mineral proportions. The specialty of the PLIF in constraining Tac within their Tc range can be generalized to other stable isotope systems and element partitioning. By approximating Tc with Tac and inverting Dodson's equation, the cooling rate of plutonic or metamorphic rocks can be inferred.  相似文献   
996.
梁丽  庞文静  雷勇  王志超  梁存 《气象科学》2019,39(4):515-523
基于国家雷电定位网2010—2014年雷电定位数据和2010—2013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各季地闪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雷电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雷电发生频次随季节变化明显,负闪和全地闪在秋季变化幅度最大;雷电发生频次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时间随季节变化,春季、夏季日循环峰值出现时间在22∶00—23∶00(北京时间),秋季日循环峰值出现时间在01∶00,冬季则为15∶00且不具有显著性;从空间分布上看,可以看出雷电活动分布具有局地性特征,北京地区雷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集中在密云县和平谷区的迎风坡一带、通州区与市辖区交界处,高雷暴日区域位于延庆县、昌平区和平谷西部,延庆县和怀柔区的北部及房山区和门头沟交界处的西部,雷暴发生频次和雷暴日空间分布不完全吻合。通过各季雷电发生频次日变化序列的谐波分析可知,日循环为日变化的主要信号。春季、夏季、秋季雷电发生频次和降水量两者整体变化趋势一致,降水量较雷电发生频次变化缓慢。  相似文献   
997.
水汽场初值调整及其对华南降水预报贡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利用GMS多通道气象卫星资料推导得到的降水资料估算出的加热率, 作为非绝热的非线性正规模初始化过程中的非绝热强迫项, 进行风压场的初值调整, 再采用一个与模式中的对流参数化方案相反的逆运算方案, 进行水汽场的初值调整.以保证初始时刻按模式的物理参数化方案计算得到的加热率与由卫星推导的加热率一致. 这一方法在非绝热的非线性正规模初值化的框架中, 使初始时刻的水汽场得到调整.既实现了传统的初始化目标, 又提高了模式对降水的短时预报效果.对华南的两个个例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文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8.
中国近百年温度曲线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度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在中国近百年温度变化方面,十几年来已取得了明显进展,这首先表现在建立了若干条全国平均气温序列,而几条主要序列间的相关系数在0.73~0.97之间。同时,这些进展也表现在基础资料质量提高、空间覆盖面扩大、序列均一性改善以及结果可靠性提高等方面。对多序列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的新结果显示,1906-2005年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8±0.27)℃,2007年是我国近百年来最暖的一年;代表性分析显示,现有的几条中国温度序列中除覆盖完整的序列外,其他序列在1920或1930年代以前可能主要反映中国东部变化情况,但在此之后则能较好地代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9.
卢萍  杨康权  李英 《大气科学》2017,41(6):1234-1245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南涡加密观测试验获取的探空资料及地面台站资料,对比分析了高原东侧的四川省境内不同海拔高度台站的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地表大气受陆面的影响更为剧烈,日变化幅度更大,且极值出现时间更早。温度/比湿/风速的差异都主要体现在低层边界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差异越显著。其中,温度递减率在02:00(北京时,下同)最小,14:00最大,高海拔测站受陆面影响的大气层厚度比低海拔测站大,低海拔测站在近地层300 m以下大气中存在明显的逆温现象。14:00近地层大气的比湿最小,午夜02:00近地层大气的比湿最大,高海拔地区低层大气的平均比湿递减率小于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风速日变化幅度大,4个时次的风速廓线形态差异也大;低海拔地区风速变化幅度小,4个时次的风速廓线形态也比较一致。高海拔台站地表大气的日变化幅度大,极值出现时间略早。  相似文献   
1000.
刘鹏  傅云飞 《大气科学》2010,34(4):802-814
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上搭载的测雨雷达(PR)十年的探测结果, 对夏季中国南方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中国南方层云降水频次较对流降水频次高出两倍以上, 而对流降水强度至少是层云降水强度的4倍; 就整个中国南方而言, 这两种类型的降水对总降水量贡献相当。日变化分析表明夏季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对流降水主要出现在午后, 层云降水出现时间并不集中, 但这两类降水的频次日变化均显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对降水廓线日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 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廓线的日变化主要表现在“雨顶”高度的日变化, 即对流降水云的厚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变化特征, 不同地区的降水廓线存在明显的差异。降水率剖面分析结果显示了对流降水的“雨顶” 高度日变化较层云降水剧烈, 降水率的日变化则相反, 且层云降水率的地域性特征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