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00篇 |
免费 | 527篇 |
国内免费 | 4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09篇 |
大气科学 | 731篇 |
地球物理 | 209篇 |
地质学 | 561篇 |
海洋学 | 234篇 |
天文学 | 508篇 |
综合类 | 146篇 |
自然地理 | 14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60篇 |
2021年 | 105篇 |
2020年 | 102篇 |
2019年 | 135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141篇 |
2016年 | 131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140篇 |
2013年 | 132篇 |
2012年 | 166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146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75篇 |
2006年 | 154篇 |
2005年 | 129篇 |
2004年 | 117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105篇 |
2001年 | 99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81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选用三参数标准线性固体作为岩石本构,提出了一种考虑岩体黏弹性的位移不连续模型;根据一维黏弹性波的特征线法,推导了节理处质点速度、应力和应变递推公式。首先,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砂层进行试验,得到其应力-应变关系,并换算出砂层节理的法向刚度;接着,通过一维强间断黏弹性波的波速公式、高频波衰减系数以及任一频率下的衰减系数,确定出数值算法中的三参数。最后,基于自制的摆锤装置,探讨了一维应力波在节理岩体中的传播规律,试验中以两根长1 000 mm、直径为68.50 m的岩杆作为入射和透射杆,以3 mm砂层模拟节理。试验和数值结果吻合度良好,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2.
43.
青藏高原东北缘玛雅雪山晚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气候和构造耦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玛雅雪山(海拔4 447 m)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野外地貌调查与光释光测年方法相结合, 确认玛雅雪山晚第四纪主要经历3次冰川作用: 第Ⅰ组冰碛时代为新冰期; 第Ⅱ组冰碛物年龄为(23.2±1.0)ka, 其上覆泥石流年龄为(2.9±0.3)~(2.3±0.1)ka, 上层土壤年龄为(3.6±0.2)ka, 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 2)的末次冰盛期(LGM); 第Ⅲ组冰碛年龄为(42.6±1.9)~(45.7±3.0) ka, 属于末次冰期中冰阶, 对应MIS 3中期. 采用最新综合因子法计算玛雅雪山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为海拔4 605 m. 依据冰川地貌形态, 计算末次冰期平衡线为海拔3 800 m. 通过庄浪河阶地的拔河高度及各级阶地的年代, 以河流的下切速率代表玛雅雪山的抬升速率, 计算得到末次冰期中期以来玛雅雪山抬升了50~60 m. 利用玛雅雪山周边的达里加山和太白山冰川漂砾的10Be 数据近似代表流域侵蚀速率, 推算出玛雅雪山剥蚀速率大约为29 mm·ka-1, 推断MIS 3以来流域的剥蚀量为1~2 m. 综合末次冰期中期以来的构造抬升量和剥蚀量, 恢复末次冰期中期时的流域高度为海拔4 200 m, 平衡线高度为海拔3 750 m. 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区在MIS 3时, 流域平均高度已经在平衡线之上, 在流域平均高度到主峰之间冰川开始积累, 发育冰川. 结合其他环境指标综合推断, 玛雅雪山晚第四纪冰川的发育是气候和构造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4.
本文介绍了一种计算隧道轴线三维坐标偏差的方法,根据隧道轴线的特点对不同线型进行分析,实现了隧道轴线三维坐标的批量快速计算,为盾构推进过程中偏差的确定以及隧道环片拼装后中心坐标偏移的监测提供了一种实现方法。经工程实践证明,该方法的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无论在隧道推进现场计算还是在环片后期监测中,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
46.
47.
48.
A comprehensive numerical study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a turbulent jet in crossflow is performed. The jet-to-crossflow velocity ratio (R) varies in the range of 2 - 16; both vertical jets and inclined jets without excess streamwise momentum are considered.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Standard two-equation k-ε model show that the turbulent structure can be broadly categorised according to the jet-to-crossflow velocity ratio. For strong to moderate jet discharges, i.e. R> 4, the jet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ngitudinal transition through a bent-over phase during which the jet becomes almost parallel with the main freestream, to a sectional vortex-pair flow with double concentration maxima; the computed flow details and scalar mixing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scribed by self-similar relations beyond a dimensionless distance of around 20-60.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are only weakly dependent on R. The cross-section scalar field is kidney-shaped and bifurcated, vvith distinct double concentr 相似文献
49.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级浸取分离的方法获得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的氮,首次探讨其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均呈现出波状分布。B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中部海域高,两边海域低,而西部海域又略高于东部海域的趋势,D和E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C测线的则呈现出西低、东高的趋势,F测线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缓,从整体上看,SOEF—N和TN的分布呈现出西部海区比东部海区低的趋势。受各测线上沉积物种类差异的影响,自北向南各形态氮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其中SOEF-N在各测线上的变化幅度最大,且自北向南降幅最大。受水动力及沉积物粒度的影响,不同形态氮在黄海槽内各站位沉积物中的含量较高。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的分布还表明,陆源输入对南黄海沉积物中氮测线分布有较小的影响,海洋自生氮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含量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