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8篇
  免费   919篇
  国内免费   1193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555篇
地球物理   1255篇
地质学   3047篇
海洋学   874篇
天文学   108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151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273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410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326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旅游业碳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分析旅游业碳排放有助于推动旅游地的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历程,分析和评述了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方法,然后从区域旅游和旅游业各部门的碳排放测度、旅游碳足迹、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应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对策等5 个方面,综述旅游业碳排放主要的研究内容.最后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2.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碳排放与经济、产业系统相互影响机理的研究已成为气候变化领域关注的重点.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作用的相关内容,并对研究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研究内容既涉及碳排放的经济学分析、三次产业发展的碳效应、交互关系、碳减排的经济损失等基础分析,又重点关注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国际碳流动等应用领域.研究多采用经济计量学、数理统计、情景分析、模型模拟、投入产出和碳足迹等定量方法,与定性研究相得益彰.研究内容呈现多层次性,理论不断深化,方法趋于多类型综合化,视角逐步向微观层面转向.最后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完善研究的方法论体系;进行方法创新,增强区域性研究,探索适合中国的研究模式和框架;扩展研究尺度,填补研究空白和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996.
介绍了地壳流体CO2的3个主要成因:有机成因、变质成因及幔源成因,并着重讨论了CO2气体的稳定同位素13C的示踪性能;总结了由地壳释放CO2的主要方式、上升通道及其存在形态。在回顾地壳流体CO2等释放在目前地震监测、预报及相关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进展的同时,指出地壳深部流体(CO2、He、CH4等)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深源流体运移与地震活动、深源流体对震源介质的影响等。此外,提出对深源流体监测不能仅限单一组分(CO2)的监测,需多种深源成分(He、Ne、Ar、H2、CH4)同时监测。  相似文献   
997.
应用全球多部门、多区域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评估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由于其碳排放路径的变化对国际气候谈判中的3个重要谈判方中国、欧盟和日本实现国家自主贡献(NDC)和2℃目标情景下碳排放空间和减排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碳排放固定且分配方式固定的条件下,美国不同程度的退约将为自身获得较大的碳排放空间,同时挤压其他地区,包括中国、欧盟和日本实现NDC和2℃目标的碳排放空间,将推高中国、欧盟和日本实现NDC和2℃目标的碳价。2030年,2℃目标下中国碳价的升幅将达4.4~14.6美元/t,欧盟为9.7~35.4美元/t,日本为16.0~53.5美元/t。同时将增加中国、欧盟和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GDP损失。2030年,2℃目标下中国GDP损失的升幅将达220.0亿~711.0亿美元(相当于16.4~53.1美元/人),欧盟为93.5亿~321.4亿美元(相当于20.7~71.1美元/人),日本为41.3亿~134.5亿美元(相当于34.3~111.7美元/人)。  相似文献   
998.
南大巴山前陆构造带位于城口断裂与铁溪-巫溪断裂之间,为研究该构造带断裂对烃类运移及构造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本文对该构造带内断裂流体的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研究区断裂流体碳氧同位素整体较围岩更为分散,δ~(13)C_(PDB)介于-2.9‰~3.9‰之间,属正常海相碳酸盐层的碳同位素值,坪坝断裂附近δ~(13)C_(PDB)呈明显亏损,具外来流体混合的特征。流体包裹体为含烃的气液二相盐水包裹体,气相成分为CH_4,液相为H_2O。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城口断裂附近最高,主要为311~336℃,频率峰值温度为328℃;往南叠瓦带流体均一温度主要位于183~269℃之间,峰值为230℃,断褶带峰值为213℃,滑脱褶皱带为170℃,整体表现为向盆内方向降低。盐度主要为4.43%~8.6%NaCl。研究表明,城口断裂作为大巴山构造带南北分界的主干断裂,古流体的形成温度和热演化程度最高,且从盆地向北至城口断裂,各构造带流体的热演化程度、成岩温度、古流体压力均逐渐升高,说明随着构造活动的增强,构造带中的流体更为活跃,持续时间更长,导致流体形成的深度和温度变化较大。构造带内的流体总体上形成于封闭体系,在主构造应力的驱动下,盆地深部含烃流体沿断裂向浅部运移,并与浅部地层流体发生混合,运移通道整体处于封闭状态;而构造带内的一些次级断裂,因其形成的时间以及向下延伸的深度不足以触及下古生界烃源岩层,因此其对流体封闭性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999.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内涵、意义及其成果、产品,并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为确立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新的发展方向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Better methods for interpreting grain‐size spectra will enhanc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past transport–depositional processes. A high‐resolution inorganic grain‐size dataset has been measured from a freeze core extracted from ‘Alberta Lake E’ a boreal fresh water lake 40 km east of the Athabasca Oil Sands in north‐eastern Alberta, Canada. The grain‐size spectra are remarkably consistent throughout the core, exhibiting a structure comprising six persistent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below ca 250 μm, plus a rare medium‐sand distribution. Automated deconvolution of the grain‐size spectra produced poor results. Constraining the modes of two of the distributions produced deconvolution solutions that were statistically excellent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structure of each spectrum.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ed’ solutions indicates that deconvolution successfully extracted independent grain‐size populations. Conversely, the multimodal spectra generate traditional measures (for example, mean grain size) that are inconsistent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individual populations and thus are poor proxies of transport–depositional processes. Alberta Lake E is situated in a boreal wetland landscape where sediment delivery is dominated by overland flow transport during spring melt. This context means that the Alberta Lake E grain‐size spectra can b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i) a bedload component transported during short‐duration high discharge events that reflect the intensity of the melt; and (ii) a finer suspended load component representing material whose magnitude is controlled by the volume of the spring melt. Stratigraphically, bedload and suspended load populations demonstrate different short‐wavelength and long‐wavelength cyclicity, suggesting that spring melt is likely to be driven by cyclic external forcing factors. The links between the grain‐size spectra and spring melt have potential for generating proxy records that better capture the external controls over spring melt in boreal systems and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se energetic hydrodynamics. This is exemplified by the coarsest Alberta Lake E distributions, which indicate that more intense spring‐melt dynamics occurred in pre‐historical t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