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170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To study the crustal movement in the vicinity of the epicenter before the Zhangye MS5.0 earthquake in 201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deformation before the earthquake are discussed through the GPS velocity field analysis based on the CMONOC data observed from GPS. The baseline time series between two continuous GPS stations and the strain time series of an area among several stations are analyzed in the epicenter area. The resulting time series of baseline azimuth around the epicenter reflects that the energy of the fault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ilian Mountain is accumulated continuously before 2017. Besides, the movement trend of azimuth slows down after 2017, indicating the stress accumul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 zone has reached a certain degree. The first shear strain and EW-direction linear strain in the epicentral area of the Zhangye MS5.0 earthquake remain steady after 2017, and the surface strain rate decreases gradually after 2016. It is illustrated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deformation loss at the epicentral region three years before the earthquake, indicating that a certain degree of strain energy is accumulated in this area before the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02.
随着我国强震记录的积累,利用强震记录进行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研究成为必然。使用滇西南地区2007—2011年间强震台网记录到的强震动记录数据,研究使用水平/垂直谱比法(H/V)处理强震数据时的几个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在使用H/V谱比法进行场地地震效应研究时,强震记录和地脉动记录存在较大的不同;使用强震记录可以获得更多的震源和台站场地参数信息,但这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强震数据使用时的难度。比较国内外学者使用强震数据进行场地地震效应的研究成果,分析在使用强震数据时存在的问题,最终给出使用强震记录研究场地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3.
选取浙江省测震台网景宁、北仑、南麂岛地震台井下地震计观测数据,采用地震数据波形相关性分析法,与地表地震计同步观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检测并校正井下地震计方位角,结果发现,3个地震台井下地震计方位角实际偏差分别为82.2°、-22.8°、32.2°。分析认为,井下地震计安装易受线缆应力影响,导致方位角与实际偏差过大,应在应力释放完成后固定地震计,并架设地表地震计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以确定方位角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4.
坡面日出日没时角的配置关系与坡向坡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汉群 《气象科学》2005,25(4):385-393
对于给定的纬度和太阳赤纬,在水平面非极昼时的偏东(偏西)坡面上存在一对互补的坡向,以互补的两个坡向(一般临界坡向)为界,坡面日出日没时角的配置关系具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在两个一般临界坡向之间,在坡面日出日没时角的配置关系与坡度无关,或者为ω1=ωs1,ω2=ω0(偏西坡),或者为ω1=-ω0,ω2=ωs2(偏东坡)。存在一参考坡度α0(arccos(sinφ/cosδ)),一般临界坡向之外的时角配置关系以坡度α0为界,具有不同的形式。如果坡度一定,可存在使非水平面极昼或极夜的特别临界坡向,在一般临界坡向之外,特别临界坡向前后,坡面日出日没时角的配置关系也不同。在一般临界坡向之外,如果坡向一定,可存在参考纬度φ0=arccos(|cosδ/cosβ|),以及使非水平面极昼或极夜的临界坡度。以参考纬度为界,坡面日出日没时角的配置关系或者随临界坡度而变化,或者与坡度无关。  相似文献   
105.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are strategic core areas for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region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y also have important roles in shifting the global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to China.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has triggered the interactive coerc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the eco-environment. The interactive coupled effect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in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represent frontier and high-priority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over the next decade. In this paper, we carried out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ve coupling mechanisms and coercing effect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in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In detail, we analyzed the nonlinear-coupled relationships and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natural and human elements in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ve coercion intensitie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ments, and the mechanisms and patterns of local couplings and telecouplings in mega-urban agglomeration systems, which are affected by key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rol elements. In addition, we proposed the interactive coupling theory o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in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Furthermore, we established a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oupling model with multi-element, multi-scale, multi-scenario, multi-module and multi-agent integrations, which can be used to develop an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In general, our research may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method support to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mega-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maintain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06.
张欣炜  宁越敏 《地理科学》2015,35(6):665-673
借鉴都市区概念,采用“六普”城乡统计口径,以区、县为基本单元,利用人口密度、城镇化率等指标界定了128个大都市区。其次,对2000~2010年中国大都市区人口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变动进行了研究。从规模结构上看,以大都市区人口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且属于较为分散的类型,但斜率q从2000年的0.787提高到2010年的0.891,显示都市区的规模分布趋向集聚,且高等级都市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从空间分布上看,东部是中国大都市区的主要分布地带,且人口有进一步向该地区集聚的趋势,并形成了三大都市区连绵地区;中部地区都市区数量增加较多,但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大都市区发展最为滞后,都市区极化现象十分突出。最后就中国大都市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7.
重庆市区域规划电子沙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黎明  文辉  王英 《地理研究》2005,24(2):304-310
电子沙盘作为可交互操作的实时的虚拟现实环境,是一种既具有传统沙盘的特点,又集成了多种高新技术的产品。本文应用ArcGIS的内置定制环境VBA对ArcGIS应用程序进行客户化,设计并实现重庆市区域规划电子沙盘系统。该系统中,通过对基础地理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各种专题规划数据以及一些目标模型数据等进行三维可视化实现实物沙盘的导航缩放等基本功能。此外,通过二次开发定制扩充了面向区域规划的实用功能,如空间分析、规划方案的设计与比选等辅助规划功能,从而开拓了电子沙盘应用的新领域,将对区域规划工作带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地图与动画的结合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苗蕾  李霖 《测绘科学》2004,29(3):42-44
地图动画是一种新型的可视化表现方式。本文回顾了地图动画的发展历史。探讨了地图动画的信息含量,总结了地图动画的有关研究内容,最后以SARS疫情为数据源,制作了关于疫情变化的动态地图,收到较好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09.
大型地下洞室对穿预应力锚索失效形式与耦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权  陈建林  冯夏庭  陈静  崔洁  万祥兵  侯靖 《岩土力学》2013,34(8):2271-2279
以锦屏二级水电站地下厂房与主变室之间中隔墙的多根对穿预应力锚索失效实例为背景,首先总结对穿预应力锚索失效的多种现场表现形式,采用现场取证和室内试验再现的方式论证锚索钢绞线断裂的拉破坏模式。将对穿锚索视为弹脆性体,被锚固围岩视为黏弹性体,提出描述对穿预应力锚索与被锚固围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锚索-围岩耦合元件模型,并据此分别阐明在洞室开挖卸荷阶段和围岩时效变形阶段中预应力锚索的力学响应机制和荷载变化规律。最后,在现场调研、室内试验和机制分析基础上,综合分析导致锦屏二级水电站地下厂房与主变室之间对穿锚索失效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对穿预应力锚索与被锚固围岩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以及大型洞室群预应力锚索支护时机问题。  相似文献   
110.
无锡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范围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贝贝 《地理研究》2013,32(7):1209-1219
半城市化地区是近年国内外城市地理研究的新焦点。半城市化地区处于城市、乡村的模糊界限之中,受城乡共同作用,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和不稳定等特征,是发展变化最大的区域,对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半城市化地区空间范围的确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的实证与理论研究,并且大部分拘泥于行政边界限制。本文在探讨半城市化地区内涵基础上,建立包含建设用地占比、景观紊乱度、人口密度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四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以无锡市区为例,借助ArcGIS 软件运算分析指标在360 个方向上的距离衰减突变值(DDV),结合“断裂点”方法,界定出无锡半城市化地区的范围,为未来半城市化地区空间演变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