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38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61.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城市发展中的创新要素变得空前重要,基于创新型企业联系数据研究城市创新网络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选取2018年中国创新能力1000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信息,基于核密度分析法和连锁网络模型,对企业布局和城市创新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聚集于中国三大沿海城市群及部分中西部中心城市;(2)中国城市创新网络大致呈现出菱形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差异显著且具有等级性,城市间的创新联系主要通过等级扩散形成;(3)不同行业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结构差异性显著,依据行业属性可将创新型城市划分为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业创新型城市和服务创新型城市。研究以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市创新发展,为创新型城市制定针对性发展模式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62.
中国产业集群研究中的概念性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产业集群研究文献及传媒报导的急剧增加.使得中国对于产业集群现象的相关研究陷入某种盲目的状态,本文对于集群理论、概念和政策进行讨论,然后针对创新性集群的发展与创新集群的培育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希望理清创新集群与创新性集群真正的涵义,本文将促进高技术创新的集群称为创新集群,但并非高新技术产业在空间上聚集就是创新集群。高技术创新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产业密集互动:本文将保有地方特色且具高度创造力的产业集群称为创新性集群。无论创新性集群或创新集群都需要产业联系和知识交流的环境。中国须要新的区域治理手段,透过制度创新,提升竞争力,成为真正的创新性国家。  相似文献   
663.
当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主要有市场取向的制度创新、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创新与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制度创新等。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创新措施,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64.
回顾与展望:中国大地构造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任纪舜  郝杰等 《地质论评》2002,48(2):113-124
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1926年前,以外国人为主的研究时期;1926-1949年,开创和奠基时期;1949-1966年,大发展和百家争鸣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时期;1976年至今,板块构造盛行时期,主要成就有:多年的调查研究已为大地构造研究准备了丰富的资料;中国造山旋回和构造阶段划分已取得基本共识;已经查明中国的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基本确定了中国的主要断裂系统和主要缝合带;初步查明中国深部构造轮廓;青藏高原研究及一些重要问题研究已获重要进展;笔者认为百家争鸣和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创造性思维是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单纯跟踪模仿则是最大的弊端。中国大地构造学正在地球系统科学认识的指导下,向着共同发展和融合的道路前进,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体系正在酝酿形成中。为了对中国至亚洲大地构造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需要:①大地质科学多学科高水平结合加计算机仿真实验方法;②从全球构造出发,把微观、宏观、宇观的研究结合起来;③中国和亚洲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力求突破;④建立经典研究地区和野外实验基地;⑤实现东亚大地构造研究的大跨越,建立东亚地质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65.
袁鹏 《地质论评》2022,68(4):68041360-68041412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地质学会依托自身平台优势和行业特色,开展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根据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和《“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建设实施与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中国地质学会制定了《中国地质学会创新基地评选和管理办法(试行)》,并经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第三十七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讯)审批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666.
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而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是实现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基于2007—2021年92家中国涉海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应用Python技术爬取企业年度报告中“数字化转型”相关关键词,并归集词频制作数字化转型强度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涉海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对其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从区分企业性质来看,相较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涉海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对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正向作用更大更显著。因此,推进涉海企业数字化技术发展,提升服务涉海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优先培育数字海洋国有示范企业,借力数字化转型推动涉海企业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67.
童庆禧 《遥感学报》2021,25(1):1-14
《环境遥感》杂志更名为《遥感学报》已有25个年头,25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遥感科技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的转变过程.《遥感学报》正是这一变革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同行者.本文首先论述了自《遥感学报》更名后国内外遥感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际遥感科技发展方向性的重大改变,全球变化已成为遥感的重大研究课题.文中...  相似文献   
668.
New infrastruc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China's new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this study first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13 to 2020. Then, it used the technique for order of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 entropy method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infrastructure and analyze its driv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new infrastructur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there is a trend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provinces. 2) There is great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new infrastructure. The new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level is much higher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an the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The overall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showed an east-west expansion trend,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continued to move to the southwest. 3)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infrastructure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among whi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vel, innovation foundation,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population size are the key driving factors. By examin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level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article may provide a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its optimal layout and development. © 2023, Editorial office of PROGRESS IN GEOGRAPH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