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26篇
  免费   8654篇
  国内免费   11828篇
测绘学   6717篇
大气科学   5928篇
地球物理   10430篇
地质学   30887篇
海洋学   6008篇
天文学   2532篇
综合类   4115篇
自然地理   12191篇
  2024年   300篇
  2023年   793篇
  2022年   1840篇
  2021年   2075篇
  2020年   2138篇
  2019年   2426篇
  2018年   1953篇
  2017年   2287篇
  2016年   2475篇
  2015年   2622篇
  2014年   3068篇
  2013年   3364篇
  2012年   3414篇
  2011年   3545篇
  2010年   2976篇
  2009年   3551篇
  2008年   3498篇
  2007年   3907篇
  2006年   3766篇
  2005年   3280篇
  2004年   3110篇
  2003年   2894篇
  2002年   2612篇
  2001年   2207篇
  2000年   2066篇
  1999年   1873篇
  1998年   1610篇
  1997年   1452篇
  1996年   1312篇
  1995年   1102篇
  1994年   1133篇
  1993年   959篇
  1992年   771篇
  1991年   542篇
  1990年   495篇
  1989年   386篇
  1988年   293篇
  1987年   197篇
  1986年   128篇
  1985年   102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35篇
  1977年   24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阐述了改造型含煤盆地煤储层被改造的两种形式;煤体结构的改造及构造煤的形成原因;后生充填物对煤层孔隙的改造及形成原因。提出了以构造煤发育程度作为改造型含煤盆地改造强度的一个指标。概述了华北克拉通盆地由中生代剪压应力转化为新生代剪张应力和拉张应力,而在盆地内形成以挤压构造为主到伸展构造为主的演化历程,及不同构造类型的区域分布,指出这种演化极易形成构造煤和后生充填物。提出将华北克拉通含煤盆地分为3种改造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分析了各自区域的煤储层物性及对煤层气开发选区的影响。提出应重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层的煤层气.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52.
高坪-吉心段公路喀斯特工程地质综合勘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省高坪-吉心段的喀斯特地质勘察工作为例,探讨喀斯特地区公路工程地质综合勘察的基本方法。在喀斯特地区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技术、地质测绘、综合物探以及地质钻探等勘察手段,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勘探成果,能够较准确地查明可溶岩的分布、喀斯特形态类型、分布规律、控制因素以及喀斯特水的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等,并根据不同的喀斯特地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针对喀斯特工程地质问题合理运用综合工程勘察方法,能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可以适应喀斯特区公路建设的需要,并且供今后在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时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3.
日本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地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日本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据2002年日本交通省的统计表明,观光产业GDP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这一数字与美国相近。但与西方国家显著不同的是,在美、英、法、意等旅游业发达国家中,国际旅游业占据举足轻重地位,而日本的旅游业却以国内旅游为主体。据日本最大旅行社JTB的统计,2002年日本旅游出行人数为34013万人次(其中出国旅游1664万人次),而同年日本接待的外国入境游客刚刚超过500万人次。本文旨在介绍和分析日本国内旅游业的发生、发展的变化特征,以及国民不同的旅游方式和旅游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54.
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产业结构转换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素青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34-39,33
文章在对地区产业结构转换影响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15个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转换速度、产业转换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差异明显,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产业结构转换能力、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5.
Geography Education: The Glass Is Half Full and It's Getting Fulle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cent progress of geography education as an academic subfield of geography and as an area of activity in K–12 education. Challenges to both endeavors are described. A restructuring of geography education's research program that focuses on spatial thinking and reasoning and merges applied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56.
57.
58.
59.
David Demeritt  Loretta Lees 《Area》2005,37(2):127-137
The Co-operative Award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ASE) studentship programme of the UK Research Councils provide one example of wider efforts internationally to encourage so-called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hereby harness publicly supported university research more closely to the goals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ocal regeneration.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implications of how the various UK research councils have interpreted the objectives and beneficiaries of 'knowledge transfer', both for the relative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to human and physical geographers for collaboration through CASE and for the sorts of values that their research must serve. Then, we draw on unpublished data from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ESRC) to explore the geographies of CASE studentship allo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The broad regional and institutional patterns of participation we describe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ongoing debates in the UK about research selectivity and 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as an engine of local development, while the striking disciplinary patterns of CASE participation, and in particular the overwhelming success of geographers in this competitive programme,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reassess claims about whether and for whom geographical research is relevant.  相似文献   
60.
IPCC reports provide a synthesis of the state of the science in order to inform the international policy process. This task is made difficult by the presence of deep uncertainty in the climate problem that results from long time scales and complex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deep uncertainty can be effectively communicated. We argue that existing schemes do an inadequate job of communicating deep uncertainty and propose a simple approach that distinguishes between various levels of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in a systematic manner. We illustrate our approach with two examples. To cite this article: M. Kandlikar et al., C. R. Geoscience 337 (2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