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335篇 |
免费 | 8581篇 |
国内免费 | 119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18篇 |
大气科学 | 5928篇 |
地球物理 | 10430篇 |
地质学 | 30909篇 |
海洋学 | 6008篇 |
天文学 | 2532篇 |
综合类 | 4116篇 |
自然地理 | 121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1篇 |
2023年 | 793篇 |
2022年 | 1840篇 |
2021年 | 2076篇 |
2020年 | 2139篇 |
2019年 | 2426篇 |
2018年 | 1953篇 |
2017年 | 2287篇 |
2016年 | 2475篇 |
2015年 | 2622篇 |
2014年 | 3068篇 |
2013年 | 3364篇 |
2012年 | 3415篇 |
2011年 | 3545篇 |
2010年 | 2976篇 |
2009年 | 3551篇 |
2008年 | 3498篇 |
2007年 | 3907篇 |
2006年 | 3766篇 |
2005年 | 3280篇 |
2004年 | 3110篇 |
2003年 | 2894篇 |
2002年 | 2612篇 |
2001年 | 2207篇 |
2000年 | 2066篇 |
1999年 | 1873篇 |
1998年 | 1610篇 |
1997年 | 1452篇 |
1996年 | 1312篇 |
1995年 | 1102篇 |
1994年 | 1133篇 |
1993年 | 959篇 |
1992年 | 771篇 |
1991年 | 542篇 |
1990年 | 495篇 |
1989年 | 386篇 |
1988年 | 293篇 |
1987年 | 197篇 |
1986年 | 128篇 |
1985年 | 102篇 |
1984年 | 45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33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27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35篇 |
1977年 | 24篇 |
1975年 | 4篇 |
195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中的地下水系统,对维系其浅表水分、热量、盐分均衡以及地表的生态平衡、土壤的资源属性和局部地域气候相对稳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饱和带水、包气带水(土壤水)、近地表大汽水和植物体内水("四水")之间的垂直循环来实现的.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地下水与地表植被类型间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较少涉及水分运移的机制;而以水分垂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为研究对象的SPAC系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则对地下水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存在着尺度转换的困难,更为完整的应该是GSPAC系统(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干旱区内陆盆地地下水生态效应的研究需要开展以下的工作:"四水"垂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研究,尤其是饱水带-包气带界面水、汽、热转化过程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的研究,它不仅是实现水分垂直循环研究的最终目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中间环节,更是将"四水"垂直循环这一微观水文循环过程与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相结合,实现尺度转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2.
双星轨道拟合是天文学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给出双星系统的二体轨道参数,这些参数不仅是高精度、高网格密度星表参考架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理解各种有关观测现象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双星轨道拟合可以直接估计恒星物理和星系天文学等领域极有应用价值的恒星质量参数。因此,长期以来双星轨道拟合工作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高精度的恒星运动学观测资料的大量积累,双星轨道拟合更成为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一个共同的热点课题,有关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综述了双星轨道拟合的历史及现状,其中着重介绍了目前所用的主要观测资料和各种具体的拟合模型、拟合方法;简要描述了几种主要的双星星表;展望了今后双星轨道拟合工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3.
The Impact of Mid- and High-Latitude Rossby Wave Activities
on the Medium-Range Evolution of the EAP Pattern During
the Pre-Rainy Period of South China 下载免费PDF全文
Based on the NCEP DOE AMIP II daily reanalysis data (1979{2005),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Pacific(EAP) teleconnection pattern during the pre-rainy period of South China is studied on the medium-range time scale. It is found tha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AP patterns share a similar generation proces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 Rossby wave packets emanating from the northeast Atlantic or Europe propagate toward East Asia along the Eurasian continent waveguide and finally give rise to the three anomaly centers of the EAP pattern over East Asia. Among the three anomaly centers,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center appears the latest. Rossby wave packets propagate from the high latitude anomaly center toward the mid-latitude and the subtropical ones. The enhanc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ubtropical anomaly center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ubtropical jet waveguide and the incoming Rossby wave packets from the upstream.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Rossby wave packets emanate from the subtropical Asia toward East Asia.
Positive and negative EAP patterns could not be regarded as "mirrors" to each other with simply re-
versed phase. For the positive pattern, the positive height anomaly center around the Scandinavia Peninsula keeps its strength and position during the mature period, and the Rossby wave packets thus propagate persistently toward East Asia, facilitating a longer mature time of the positive pattern. A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egative EAP pattern, however, the incoming Rossby wave energy from the upstream contributes to both the enhancement and south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negative anomaly belt from the Yenisei River to the Bering Strait and the positive anomaly center around Mongolia. At the peak time, the two anomlous circulations are evolved into the Northeast Asia and the mid-latitude anomaly centers of the negative pattern, respectively. The energy dispersion of Rossby wave packets is relatively fast due to the predominant zonal circulation in the extratropics, causing a shorter mature period of the negative pattern.
During the pre-rainy period of South China, the prevalence of the EAP pattern signiˉcantly affects the rainfall over the regio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positive (negative) EAP pattern tends to causepositive (nega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that region. This is di?erent from the earlier research findingsbased on monthly mean data. 相似文献
114.
青藏高原积雪对高亚洲地区水和能量循环起着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其变化影响着融雪性河流流量,对下游水资源和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被广泛应用于积雪遥感动态监测,然而光学遥感积雪受云层影响严重,且青藏高原地区水汽分布不均,局地对流活跃,积雪的赋存时间变化快,这给高原地区逐日积雪监测及其气候学制图带来挑战。在考虑青藏高原地形和积雪分布特征情况下,结合现有的云覆盖下积雪判别算法,采用8个不同方法的组合,逐步实现MODIS逐日无云积雪算法。选取2009年10月1日-2011年4月30日两个积雪季为研究期,并采用145个地面台站观测雪深数据对去云算法各步骤过程开展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当积雪深度>3 cm时,逐日无云积雪产品总分类精度达到96.6%,积雪分类精度达83%,积雪判对概率(召回率)达到89.0%,算法可实现青藏高原地区逐日无云积雪动态监测和积雪覆盖气候学数据重建,对高亚洲地区的水、生态和灾害等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5.
湘江是我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本次工作利用X射线荧光(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分析技术,对湘江竹埠港沉积物进行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主量元素含量变化相对稳定,富集MnO、P2O5、Fe2O3、Al2O3,亏损CaO、Na2O。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亏损Ba、Sc、Mn、Sr而富集其他微量元素。对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表明沉积物物源主要是由上游花岗岩风化所提供。对沉积物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源主要以陆源碎屑为主,并有磷灰石和软锰矿等自生副矿物,Ni、Pb、Cu可能来自人为污染源。地累积指数表明Ba为清洁无污染,重金属V、Cr、Co、Ni、Th、U为轻度污染,重金属Cu、Pb、Zn为偏中度污染,Mn为中度污染,Sc为偏重度污染。其中重金属Cr、Ni、Cu、Pb、Zn、Mn、Sc污染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6.
117.
风水交互作用是干旱区常见的地貌现象和重要的地表过程,干旱区河流通过提供物源和场所控制沙漠分布的格局,沙漠分布与风沙活动制约河道发育和泥沙输移,在不同时空尺度表现不一,但关于二者交互作用的分类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分类体系,尤其在地貌格局分类上多为定性描述。因此,自西向东选择位于3个气候带的中国西部克里雅河、中部毛不拉格孔兑以及东部西拉木伦河,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获取河道与沙丘信息,探讨近源沙丘的分布与河型之间的组合关系。结果表明:河型、河流流向与风向之间的关系、水文以及距离河道的远近影响河道与沙丘组合的地貌格局;在河道-沙丘尺度上,划分为弯曲河道-对称式边滩沙丘、顺直河道-边滩沙丘、分汊河道-心滩式沙丘、网状河道-格状镶嵌式沙丘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8.
基于20个柱状样粒度信息,文章对山东莱州湾海域1~3 m厚度的沉积环境展开了研究。莱州湾海域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质和粉砂质为主,整体上分选性偏差,在沉积过程中受周边环境改造明显。莱州湾海洋沉积动力环境在粒度方面有较好的响应,柱状样粒度分布图反映不同海域沉积物所处的外力作用阶段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随着搬运距离增大,至中部浅海平原,概率累积曲线斜率逐渐变大,阶段分化愈发明显。莱州湾浅部海域共同环境敏感组分为3≤φ≤4,沿岸河流性质和泥沙输运路径对粒度组分影响明显。综合前人关于沉积速率的研究成果,表明莱州湾东部海域粒度组分阶段性变化与1855年黄河改道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就沉积物形成环境而言,莱州湾中部海域沉积环境水动力较强,物质来源多样。屺坶岛—刁龙嘴海域沉积物的颗粒略粗,需要的临界起动速度较大,发生再悬浮的几率相对较小。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环境比较动荡,能量不稳定,处于重力流后期,能量衰减并向牵引流转化。南部的水下岸坡在波浪、潮流作用下有一定量的泥沙淤积。 相似文献
119.
微生物岩储层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塔中北坡微生物岩样品的岩芯以及铸体薄片的观察,发现研究区域的微生物岩储层以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主.对其进行全直径孔渗性检测发现,微生物岩储层具有较好的天然气储集物性.通过对微生物岩的形成机制及特点的分析,结合应力敏感实验和成像测井资料,总结出微生物岩储集空间发育的优势因素.原生白云石的生成可以促进方解石的溶解,而塔中北坡微生物岩发生早成岩岩溶作用,部分地区叠加晚期深成热液改造,提高了储集物性;有机质含量较丰富不仅可以在埋藏成岩阶段生成有机酸造成溶蚀,还能够降低微生物岩的极限强度从而容易在构造作用下发生断裂形成裂缝,因此塔中北坡微生物岩储集空间主要以次生作用为主.通过岩石压缩系数的测定,得出微生物岩的抗压实能力一般,但藻屑骨架对藻孔的保护有利,抗压实能力最强的是受到热液作用而硅化的微生物岩,其次是白云石化微生物岩. 相似文献
120.
杜清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1992,17(1):57-65
图形编辑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图形工作站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地理信息的获取,更新及其它处理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文中,作者阐述了在微机地理信息系统上实现图形编辑系统时,地图数据的组织结构、系统的实现环境和交互设备等方面应具备的必要前提,并介绍了一个基于微机实现的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