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已由浅海转向深水海域,深水井场调查是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国内尚未开展此项工作,深水井场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较浅水区相比有较大差异,难度较大。通过调研并结合以往浅水区井场调查经验,对深水井场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技术作了研究。针对深水海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因素复杂等特点,详细探讨了深水井场调查的技术难点和调查研究内容,重点介绍了深水井场调查的技术方法,特别是水下声学定位、深拖、水下机器人和深水地质取样等调查技术,以期为我国深水井场工程地质调查内容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黄腊石滑坡是发育在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砂泥岩夹灰岩构成的逆倾坡上的滑坡群,总方量约1 800×104 m3.滑坡滑带下面存在着大致连续分布的基岩弯曲松弛带.对于该松弛带工程地质特性的认识,将影响防治工程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本文通过野外工作、以往工作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及再认识,对该滑坡下伏松弛带工程地质特性、形成机制及失稳预测作了一定深度的探讨,认为基岩弯曲松弛带是发生在特定的岩层中,由构造、重力、侵蚀、岩溶、风化、降雨及上部滑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受重力及其上滑体滑动等因素影响,后期改造明显.在斜坡长期受重力累积变形、三峡水库运行期江水位变化及库岸再造作用下,将形成牵引式滑动.防治工程应在削方、排水等基础上,重点考虑防止库岸再造和斜坡坡脚部位变形.  相似文献   
23.
区域预警是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手段。地质灾害显式统计预警理论考虑了地质环境变化与降雨参数等多因素的耦合作用,克服了传统单一临界雨量判据方法的局限。笔者应用地质灾害显式统计预警的基本原理,以中国的东南区为例开展应用研究。选取岩土体类型、地形起伏等12个基础地质环境因素.通过确定性系数模型(CF)综合分析了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环境基础因素的关系.选取地质灾害"潜势度"作为地质环境优劣的指标,并进行了定量计算。选取当日雨量和一个降雨过程的前期累计雨量作为降雨激发因素的指标.采用多元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地质环境因素、降雨激发因素的耦合作用与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显式统计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以2006年5月18日台风"珍珠"登陆期间的实况预警情况对模型进行了应用校验。验证了显式统计预警原理及模型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4.
青藏高原东缘是全球重要的活动构造区,高原峡谷区斜坡陡峻,高位崩滑灾害多发。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钻孔勘探及测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藏洛隆察达沟和易贡扎木弄沟两处高位崩滑堆积体的多动力多期次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沿陡峻沟道发生的高位崩滑灾害多为复合成因,兼具内动力和外动力作用交替促发特征;(2)洛隆察达沟晚更新世以来的堆积物形成序列可分为4期,分别经历了以冰川作用为主的冰碛物堆积、古地震引发的高位崩滑-碎屑流堆积、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冰-岩崩滑堆积及近代重力崩滑堆积;(3)易贡扎木弄沟在过去5500年中,先后发生了8次以上较大规模崩滑堆积,测年结果显示了巨型崩滑事件存在百年数量级的复发周期,由于不同期次巨型崩滑体的成因不同,复发周期可能存在长、中、短的差异;(4)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冰-岩崩滑灾害频现,可能成为高原峡谷区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研究的焦点。本文关于高位崩滑灾害多期次演化过程的认识对于高原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5.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且类型复杂,严重威胁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分析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并用于减灾防灾,急需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现场调查获取的大量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管理。以信息建模理论为指导,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并结合GIS空间数据模型分析,以建立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及实现海量地灾信息综合管理为目的,研发了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信息综合管理系统(WIMS)。利用GIS的强大空间图形管理能力、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开发等技术,以发布图形服务与数据服务的方式实现地质灾害数据共享,解决了空间数据编辑及提升地图访问速度的关键技术问题。该系统不仅能够为灾害管理部门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认识地质灾害的公共平台,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26.
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论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大会收入本专题论文70篇,约占大会论文1/3,反映了当今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可将之分为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地质灾害研究(29篇),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地震工程地质(22篇),城市与区域环境地质研究及质量评价(16篇),近海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编图(3篇)。本文对该专题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7.
Strong earthquakes can not only trigger a large number of co-seismic landslides in mountainous areas, but also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disaster area. Usually, geological hazards caus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wi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 and continue for a considerable period of time before they recover to the pre-earthquake level. Therefore, studying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earthquak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 this paper, a 66km2 region in Yingxiu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2008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which was strongly disturbed by the earthquake, was investigated. Firstly, one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 before the earthquake(April, 2005) and five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after the earthquake(June, 2008; April, 2011; April, 2013; May, 2015; May, 2017)were used to interpret and catalog multi-temporal landslide inventories. Secondly, seven primary factors were analyzed in the GIS platform, including elevation, slope, aspect, curvature, stratum, lithology,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nearest water system and the distance from seismogenic faults. Finally, the evolution of the landslide triggered by earthquake in this region wa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landslide activity intensity in different periods, using the method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ingle-factor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landslides in the study region decreased sharply from 2008 to 2017, with the area of the co-seismic landslide reducing from 21.41km2 to 1.33km2.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landslides has recovered or is close to the pre-earthquake level. Moreover,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levation ha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nearest water system, and a weak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area. Meanwhile, there is a weak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ance from the nearest water system and the distance from seismogenic faults. Overall, the degree of landslide activity in the study region decreased over time, as well as the number of reactivated landslides and new landslides. The region where the area of earthquake triggered landslides decreased mainly concentrated at an elevation of 1 000m to 2 100m, a slope of 30° to 55°, an aspect of 40° to 180°, and a curvature of -2 to 2. In addition, the lithology of the Pengguan complex in the Yingxiu study region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occurrence of landslides, while the sedimentary rock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landslide recovery. When the distance from the nearest water system is more than 1 600m, the effect of the water system on the landslides gradually decreases. Also, the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in this area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nging wall effect, which means, the number of landslides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east side.  相似文献   
28.
针对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量大面广的特点,介绍了岩土锚固技术在地灾防治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技术措施,分析了地灾防治工程施工中遇到的特殊地质环境条件。在对复杂地层进行分析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工程措施对造成地层复杂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克服复杂地层钻孔施工难度大应采取的施工工艺方法和技术措施,介绍了选择施工设备及机具的一般原则,对地灾防治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西藏及邻区从地貌、晚新生代沉积物、岩石圈构造及地震活动性等方面与其它地区截然不同,构成了其独特的地质背景.研究表明,地质灾害的分布受地质背景和人类工程的控制与影响,不同的地域条件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及程度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对影响该区崩滑流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的三个主要因素的分析,预测21世纪初期近二十年期间,该区崩滑流将进入一个高潮期.由于区域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和气候向干旱化发展,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及多年冻土退化短期内将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30.
海螺沟生态旅游景区地质环境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螺沟作为国家级风景区,其地表生态现象和生态过程与其地质环境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加之近年来西部大开发中人类活动在沟内陡然增长,人为致灾陆续发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沟的地质环境状况进行了较翔实的评价,分析了孕育这些人-地互馈演变作用的独特地质背景,为下一步的合理开发提出了可行的防治对策。调查表明,沟内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雪(冰)崩、融冻、岩土体蠕滑、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和地震等。分析认为导致这些灾害问题的主要作用包括五个方面,即强烈的新构造抬升运动、复杂的地质构造体系、冰川作用显著、强降水丰沛以及人类活动不当等。最后针对海螺沟开发提出了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整治的建议,对一号营地进行稳定性评价,二号营地进行崩塌与泥石流整治和热泉水开发,三号营地进行泥石流沟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