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9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729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162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160篇
自然地理   17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建立地质图数据库的地质年代代码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邬宽廉  左群超  邬可筠 《地质通报》2008,27(7):1103-1106
在建立全国1:50万地质图数据库的工作中,根据使用的需要,对原有国家标准中的地质年代代码做了改编,使之适用于按地质年代进行任意检索和各种统计.按不同需要对各种面元进行合并.根据年代代码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所需的面色、花纹和地质符号等。近10年来的应用证明效果良好。结合国外的情况,建议以地质年龄为主体编制地质年代代码。  相似文献   
962.
现代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港口地理研究的时代背景变迁,分析了现代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研究内容,重点从港口地理的基本研究范畴、港口理论、港口体系、枢纽港、港口与腹地关系、航运网络、航运企业和码头企业等角度深入解析其重点历程与主要论点,对中国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国际学者的相关论点进行了阐述,然后从研究内容、研究范式、研究重点和研究地区等角度,总结和评价现代港口地理学的研究特征,梳理其发展规律与研究轨迹。同时基于以上研究,从研究范式、研究重点、研究单位等角度,对港口地理学的未来研究趋向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该研究,系统总结了港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有助于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63.
主要探讨采用无人机航片、ETM影像、Quickbird影像、DEM数据和DLG数据构建景区3维虚拟景观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多种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建筑物3维建模、数据的集成整合、3维虚拟景观生成等方面的内容,解决了影像的纠正、调色,3维建模优化,各类型数据的匹配,3维虚拟景观构建及扩展应用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64.
刘磊  李靖  卢秀山  韩晓冬 《测绘科学》2008,33(1):212-214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基于公众网络的各类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也在逐步完善;特别是基于位置的服务系统,比如移动对象管理系统,由于它是GIS、GPS以及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它又为目前通讯网络开辟了一个新的增值领域。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利用目前现有的通讯网络来为移动对象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传输。通过分析GSM和GPRS两种通讯方式的特点,作者提出了一种组合的通讯方案(Composite Communication Scheme)简称CCS,通过把GSM和GPRS结合使用,从而实现可任意下达控制指令,同时保证具有廉价数据传输。对于移动对象管理系统用户来说,分别构建独立的数据控制中心的成本和维护费用都很高;本文提出的UDM(UnifiedDataManage-ment)的方式,对于节省用户成本、方便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作者完成了UDM中心以及移动传感平台(MobileSensorPlatform)实验平台的开发,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5.
闵连权 《测绘科学》2008,33(3):54-56
提出一种以24位真彩色图像作为载体的信息隐藏技术。首先对载体图像进行颜色空间转换,把秘密信息嵌入在亮度分量的不重要位上,同时利用禁忌搜索算法在可替换空间寻找最优隐藏策略以实现较好的不可感知性。仿真实验表明,算法具有较好的隐藏效果,是一个有效的、实用的信息隐藏算法。  相似文献   
966.
基于用户的城市旅游电子地图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城市旅游地图逐渐成为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专题地图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这里对城市旅游地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其存在的问题与实际需求提出了基于用户的城市旅游电子地图设计系统,并提供了系统研究内容、系统功能,最后给出了具体实践,证明了系统的可行性与可用性。  相似文献   
967.
由于成像条件变化造成的遥感图像之间的几何形变和灰度差异给影像匹配带来了困难,深入研究了SIFT特征描述符的生成方法,针对SIFT特征维数过高的问题进行改进,利用特征点邻域的圆形区域构造新的描述符,增强了描述符自身的抗旋转性,并降低了特征描述符的维数。实验表明,改进的特征描述符是可行有效的,在遥感影像目标匹配中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68.
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创新问题日益受到西方人文地理学者的关注,并成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本文选择WOS(Web of Science)作为文献搜索引擎,选取在创新主题下刊发文章最多的500本期刊中的14本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地理学期刊作为文献来源,以1982-2015年共2048篇英语创新主题文献记录作为数据源,基于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绘制了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实现了本领域热点主题、知识基础和演进轨迹的可视化。研究发现:西方创新地理研究近30年来发文量和新兴关键词数量增长显著,研究者分布形成西欧、北美两大核心地区,近期研究指向热点关键词技术、溢出、集聚、研发、企业家精神;拥有较为明显的演进主体,研究内容宽广,主题尚不集中,全球城市、全球蜂鸣、空间化模式、产业、生命周期、剑桥地区(或剑桥现象)、知识、产业发展、区域创新战略是建立在32篇高被引文献之上的9个热点主题;经济地理学导向明显,尤其受新区域主义、转向潮流、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影响显著,具有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69.
樊杰 《地理学报》2018,73(4):597-607
同近年国外人文地理学呈现人文化趋势相比,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秉承吴传钧先生关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圈与人文圈相互作用下、人类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的定位,形成了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重要的生产生活领域、以及典型的地域空间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时空规律作为研究指向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流学派。吴先生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不仅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而且是为整个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地域功能性、系统结构化、时空变异有序过程、以及人地系统效应的差异性及可调控性,是该理论的精髓,这与“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前沿思想完全契合。近10年来,以城镇化科学模式、主体功能区划、一带一路路线图、京津冀城市群、农村空心化和精准扶贫、东北振兴与资源型城市转型、行政区划优化等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人文与经济地理重要的可持续过程、地域功能形成和综合地理格局有序化规律、城市群形成演化机理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问题地区可持续生命周期与振兴路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关系、人文界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理论方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应用成果对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态势最佳、总体水平领先,以此告慰吴传钧先生,并以此纪念吴传钧先生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970.
This paper undertakes an analysis of the shifting dynamics of gentrific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films of Woody Allen. With his focus upon the spaces of residence and high-end consumption for the upper and middle class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Allen’s films can be used as a lens to examine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gentri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cities from something deemed almost novel in the 1970s, to a dominant approach to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In so doing,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nstant tension between the desire to carve out a particular urban idyll and that of a sense of loss perceived by gentrifiers themselves of the rate of change taking place in the contemporary 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