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21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21.
?????????????????ELP2000-85???????????Newcomb????????????????????????????λ??????????, ?????????10 -11 ms -2 ??HS06????λ??????侫????XI89???????????????????  相似文献   
422.
卫星通信大地测量数据传输的安全不能仅仅依赖于卫星通信本身的保密性,有必要在卫星通信链路之外建立独立的安全解决方案。为此,在原来的大地测量数据传输系统的通信管理部分增加了安全控制模块,用于对发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和对接受的数据进行解密。在介绍对称密钥加密的基本概念后,分别从四个方面讨论了系统基于对称密钥加密的安全控制策略。最后用C#代码说明了如何基于Microsoft.Net框架实现安全控制模块的加密和解密功能。  相似文献   
423.
 The first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GLONASS Experiment 1998 (IGEX-98) campaign have provided significant material to illustrate the mutual benefits of the GLONASS syste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System (ITRS). A specific aspect, nam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 (WGS 84) and the PZ-90 system using ITRS as a primary standard, is investigated. A review of current works is carried out. A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for the three systems based on recent results from IGEX-98 and an independent set of transformation parameters derived by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from ITRF97 and PZ-90 coordinates for 16 global stations. Received: 9 June 2000 / Accepted: 12 June 2001  相似文献   
424.
全球基准从参与构建框架的方式来说分为长期框架和短期框架(历元框架),由于框架点运动的非线性特性,长期框架构建的基准无法描述毫米级地球表面运动,常会采用短期框架来描述。短期框架实现时严格说应该保证空基(卫星轨道)和地基(ITRF、IGS)的一致性,再者,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综合框架与单一技术基准在构建和维持上同样存在差异,这些不一致都将导致地面站坐标表达的差异。不同时期长期框架维持差异性及精度也是我国框架维持需考虑的问题,该文就以上各类框架构建策略不同对实际点位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给出结论,供我国高精度基准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425.
讨论了重力场的大地奇异性条件及其在地固直角坐标系中的表达式。利用简化的球对称地球模型研究了大地奇异性结构与场源物理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只有在扰动区域密度低于周围环境密度,且扰动场源密度与地球平均密度之比不小于扰动体埋深与半经之比的3次幂时,地球外部才存在奇异点;所有奇异点构成两个倒扣在地球上的旋转抛物面状曲面;对PREM地球模型而言,内部密度扰动将不会产生外部奇异性。  相似文献   
426.
运用行政法学基本原理,结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法律、法规,对《地震行政执法案例选编》中提供的12起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行政执法案例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探讨了其一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427.
根据分布于新疆全区13个地州、38个测区的998组GPS水准数据,计算得出EGM2008模型在新疆地区的总体精度为0.146 m,其中平原区为0.063 m,山区为0.117 m,沙漠区为0.205 m,高山区为0.217 m。分析了EGM2008模型高程异常精度的分布规律及其随距离的变化情况,进而提出在一定范围内利用EGM2008模型对GPS大地高进行转换可以代替四等以下水准测量的观点及其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28.
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的构建和它的技术进步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是国家大地测量的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它主要包括建立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以及前者与国家天文大地网的联合平差等,以实现国家3维地心坐标系统的坐标框架。这个项目的主要特点有:①涉及多个学科,如经典和空间大地测量学、天文测量学、重力测量学、近代数据处理理论和技术等;②处理的数据量大、种类多,如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有2600多个测点,46000多条独立基线,天文大地网与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联合平差所需解算的未知数多达15万个;处理的数据几乎包含了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天文测量、重力测量和GPS测量等各类测量的成果;③所处理数据的施测时间跨度长,如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中三个子网的施测时间各不相同,前后从1988年到2000年历时12年,而天文大地网的施测时间是在上一世纪的50至70年代;④处理数据所覆盖的国土面积大,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及天文大地网覆盖了我国整个大陆及部分沿海岛屿,而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则扩展到香港、澳门以及南沙等地区;⑤处理数据需顾及的因素多,如需分析近70年来我国大陆板块运动、板内运动、局部地壳运动和新旧大地测量基准、新旧天文系统、和不同历元对上述这些大地测量观测数据的影响及其统一归算。本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有以下四个方面:①首次将我国不同部门、不同时期施测的多个平面(2维)和高程(1维)分离的大地控制网通过空间大地测量和数据处理技术,科学的整合为全国统一的整体的国家3维大地控制网,将原来大地测量中所采用分离的几何与物理参数,进行了科学的统一的整合;②首次将我国非地心大地坐标框架整体的科学的转换为地心大地坐标框架;③首次将我国大地坐标框架的地心坐标精度由±5 m提高15倍,达到了±0.3 m;将我国重力基本点的精度由±25×10-8ms-2提高近4倍,达到了±7×10-8ms-2;④首次将海量数据由原来采用的最小二乘平差经典数据处理技术提高为最小二乘平差,抗差估计和方差分量估计相结合的现代数据处理技术,提高了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29.
常用大地坐标系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家琨 《海洋测绘》2005,25(6):71-74
综述了测绘工作中常用的几类大地坐标系的建立方法,全面介绍了我国参心坐标系、地心坐标系和世界地心坐标系的发展及其现状.  相似文献   
430.
确定全国1980西安坐标系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改正量是实现1980西安坐标系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在对全国已有大地控制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试算与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利用全国高精度高分辨率格网改正量实现1980西安坐标系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的理念与改正量计算方法 -移动转换法,同时利用全国127 210个高精度的控制点成果,在椭球面上建立了控制点上误差很小、能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转换精度要求的全国高精度高分辨率格网1980西安坐标系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改正量模型,该模型现已应用于全国多个省、市不同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转换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