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6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439篇
测绘学   513篇
大气科学   308篇
地球物理   425篇
地质学   1092篇
海洋学   314篇
天文学   115篇
综合类   245篇
自然地理   55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浙江原发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原发性产业集群是浙江省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自发形成的。独特的区域“文化基因”,产业特定性知识,产业氛围与地方政府的促进作用是原发性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小企业大群落,区内企业的分工协作与竞争,产品的多样化与差别化及集体学习是其主要特点;生产要素的培育和创造,区域品牌树立,学习型企业群落创建及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培育是产业集群区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2.
地铁基坑支护方案的模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文 《探矿工程》2003,30(1):57-59
根据地匠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建立支护方案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造了单极模糊评价模型,将指标因素的不确定性进行定量化。实例分析表明,模糊综合评价进行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53.
在以往的优势面分级的基础上,本文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对控制大型工程区域稳定性的优势面等级进行了评价,使优势面等级分类的定量化更为可靠和可信。与以往的评价方法相比,灰色聚类方法克服了严格数值界限的弊病,是一种有价值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4.
陈书让 《陕西地质》2003,21(2):70-76
通过选取描述油气化探综合异常的各种特征参量,借助模糊数学工具,利用最优聚类中心所具有的代表特征,建立分级指标,对油气化探综合进行分级评价。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化探综合异常的评价实例结果表明,利用油气化探综合异常各种特征参量进行动态聚类分级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5.
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was to account for the role of sediment availability and specific gravity on cluster formation and cluster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spacing and size). To isolate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availability and specific gravity on cluster evolution, mono‐sized spheres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cluster evolutionary cycle. Overall, twelve experimental ru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laboratory flume. Six of these tests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glass spheres (specific gravity, SG = 2·58) and the other six by employing an equal combination of glass and Teflon spheres (SG = 2·12) of the same diameter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specific gravity on cluster evolution. The three sediment availability conditions that were investigated here simulated isolated gravel elements, pool–riffle sequences and densely packed gravel‐bed. An advanced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track the evolution of cluster microforms and provide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ize and shape of clusters and the number of clusters per unit are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1) sediment availability affects the architecture and size of cluster microforms; and (2) clusters consisting of mono‐sized sediments start disintegrating at twice the incipient conditions. By performing complementary tests for the isolated gravel elements cas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volutionary cycle of individual clusters could be described as follows, in order of increasing stress: no cluster→two particle cluster→comet→triangle→rhomboid→break up.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6.
基于图像特征的烟叶分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讨论了基于图像特征的烤烟烟叶分级系统的建模及其实现,给出了烟叶分级模型的数学描述,探讨了模型库的优化和特征隶属度及烟叶模式的可信度的计算问题,并通过试验分析了FTGS系统的性能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7.
Formation of rhythmical layering in intrusive basic and ultrabasic rock bodies is explained in different ways, in particular, by the movement of microparticles (mineral clusters) of plagioclase and pyroxene within the basalt mel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rmal and gravitational forces. A model of cluster movement is proposed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forces appearing when ultrasonic elastic fluctuations pass through the melt. The model is based on fundamental dynamic equations. Depending on cluster density, wave parameters, and magmatic chamber size, in the melt there can form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rhythmically alternating layers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58.
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模糊熵值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概率化预处理方法,把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多种观测项目的观测值转化为概率值时间序列,然后计算其模糊从属函数。在此基础上计算该区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的模糊熵值,分析了模糊熵值变化与1983年山东菏泽Ms 5.9地震和1985年河北任县Ms5.0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这两次中强地震前分别有明显的减熵异常过程,并且一次比一次明显,中强地震都发生在低熵值处,震后恢复到高熵值的变化过程。这可能反映了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减熵有序变化。通过研究认为,该区模糊熵值减到0.907为发震前兆异常警戒线,并且离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越近,减熵过程越大;震级越大,减熵过程越明显,减熵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1994~2002年间9次由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发现广西前汛期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源地主要是黔西南和黔中;移动方向是东或东南;当环境云场强度指数≥28有利对流云团的发展,≤26时不利对流云团的发展;初步研究了中尺度对流云团生命史不同阶段的卫星云图形态特征,给出了中尺度对流云团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0.
根据武威1980—1997年春小麦产量和气候资料,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干热风年型进行预测。预报效果好,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