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05篇
  免费   8304篇
  国内免费   11370篇
测绘学   6798篇
大气科学   5505篇
地球物理   10178篇
地质学   30234篇
海洋学   5473篇
天文学   2196篇
综合类   4059篇
自然地理   8136篇
  2024年   259篇
  2023年   709篇
  2022年   1453篇
  2021年   1666篇
  2020年   1761篇
  2019年   1979篇
  2018年   1584篇
  2017年   1962篇
  2016年   2089篇
  2015年   2277篇
  2014年   2761篇
  2013年   2833篇
  2012年   3105篇
  2011年   3313篇
  2010年   2793篇
  2009年   3259篇
  2008年   3275篇
  2007年   3687篇
  2006年   3555篇
  2005年   3134篇
  2004年   2986篇
  2003年   2809篇
  2002年   2531篇
  2001年   2191篇
  2000年   2003篇
  1999年   1845篇
  1998年   1622篇
  1997年   1465篇
  1996年   1319篇
  1995年   1096篇
  1994年   1151篇
  1993年   971篇
  1992年   757篇
  1991年   543篇
  1990年   487篇
  1989年   389篇
  1988年   296篇
  1987年   193篇
  1986年   122篇
  1985年   83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35篇
  1977年   24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Use of GIS layers, in which the cell values represent fuzzy membership variable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combining subjective geological knowledge with empirical data in 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to mineral-prospectivity mapping. In this study, 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 neural networks are used to combine up to 17 regional exploration variables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for orogenic gold deposits in the form of prospectivity maps in the Archean Kalgoorlie Terrane of Western Australia. Two types of fuzzy membership layers are used. In the first type of layer,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n gold deposits and variables in the GIS thematic layer are used to determine fuzzy membership values. For example, GIS layers depicting solid geology and rock-type combinations of categorical data at the nearest lithological boundary for each cell are converted to fuzzy membership layers representing favorable lithologies and favorable lithological boundaries, respectively. This type of fuzzy-membership input is a useful alternative to the 1-of-N coding used for categorical inputs, particularly if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lasses. Rheological contrast at lithological boundaries is modeled using a second type of fuzzy membership layer, in which the assignment of fuzzy membership value, although based on geological field data, is subjective. The methods used here could be applied to a large range of subjective data (e.g., favorability of tectonic environment, host stratigraphy, or reactivation along major faults) currently used in regional exploration programs, but which normally would not be included as inputs in an empirical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基于遥感数据的常熟市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RS和GIS技术,对常熟市1984—2001年间土地利用进行调查,获得了1984、1992、1999、2001年四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变化资料。通过多时期对比分析发现:1984—1992年,居民点工矿占用耕地、耕地变成水域和耕地变成交通用地,分别占耕地转出总面积的56.7%、36.6%和5.4%。1992—1999年上述各项则分别占耕地转出总面积的47.3%、45.7%和7.0%。1999——2001年分别占耕地转出总面积的2.4%、95.6%和1.3%。1999年以后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应通过制定区域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法规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995.
信息产业发展对宁波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从信息产业的概念和分类人手,着重分析信息产业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影响。对宁波市信息产业与城市产业结构的内在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探讨信息产业对城市内部社会结构分异的变化趋势;提出了信息产业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功能置换的两种模式和地域扩张的促动机制。  相似文献   
996.
基于网格的空间信息模型与服务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数字城市的核心与基础,现有的万维网已经不能满足空间信息访问与处理的需要。该文对以空间信息为核心和基础的数据网格——空间信息网格的基础理论及网格中的空间信息模型与服务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空间信息网格的若干关键技术及网格中的空间信息模型的特点与要求,并对空间信息网格服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7.
设备树在路灯AM/FM/GIS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提出了AM/FM/GIS中基于“设备树”的设备设施管理模式,运用“设备树”来组织路灯电力网络中的设备设施对象;阐述了如何从设备设施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具有树状层次结构的逻辑网络模型,并根据该逻辑模型设计相应的数据结构来构建“设备树”;并介绍了设备树在南京市路灯AM/FM/GIS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998.
东莞城市化过程中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积极吸纳海外资本与技术,通过“三来一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非农产业和小城镇的迅速发展。然而,受我国分散的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政策体制的影响,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该文基于实地考察与问卷访谈,重点分析了土地利用效率低、外来人口集中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等问题,并提出协调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9.
生态交界带特征与动态变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生态交界带是两个以上生态系统交接的过渡带,它具有特有的生态系统结构,生态交界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物质,能是以及信息的交流与相邻生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但又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动态变化机理显示生态交界带内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均衡状况。  相似文献   
1000.
两湖平原农业洪害特征与减灾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湖平原是我国农业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河湖水系四通八达,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大规模围湖垦殖破坏了两湖平原自然生态环境,洪涝频繁发生,农业损失严重。两湖平原必须实施综合性的农业减灾技术措施:长江上中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持水土;两湖地区实行退田还湖,提高湖泊分蓄洪能力;应用GPS、GIS技术预警,有效调度洪水;调整湖区农业结构,发展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