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77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558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本文以两Ping异型柱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专门的两层半子结构试验装置。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别从试验现象、破坏特征和变形特点等方面研究了两层半子结构试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两层半子结构试验方法能较好地模拟多层结构的受力特点,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242.
邵三高速公路水毁灾害K117+775-+940段右边坡滑坡整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文以沿海地区邵三高速公路K117+775~+940段滑坡的整治工程为实例,简要说明了滑坡变形的基本情况,对当前滑坡所处的稳定程度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了两个整治工程方案,并分别对两方案的加固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边坡安全定量分析,对两方案在经济、技术、交通、安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固工程设计。文中对采用的整治方案的优化设计进行了说明,对滑坡裂缝的处理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论文对实施效果作了简要的说明,对治理方案存在的缺陷进行评述。以期通过实施效果评价与后评价反馈设计,进一步补充、完善设计,弥补方案评审阶段的不足,提高治理工程设计质量。由于工程实例处于沿海地区,受台风暴雨影响较为突出,文中对相似地区的水毁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43.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两榀1/2比例的一跨两层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框架模型的破坏机制、、出饺顺序、滞回特性、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从而得出结论:具有腹板双角钢的顶底角钢连接的钢框架由于节点连接刚度较小,因此框架在侧向力作用下变形较大,但同时此连接也改善了梁柱的内力分布,提高了框架的耗能能力,增加了结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44.
多层接地框架是山地、丘陵地区多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但以往对其抗震性能研究不足很多。利用二次开发后的ANSYS对多层接地框架抗震性能进行了上下部共同作用分析,发现多层接地框架的抗震性能受到地基情况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45.
Vibration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on two adjacent, three-store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buildings with hollow clay brick infill panels. The first building was a bare frame and the second one was a similar frame infilled with brick panels. The fundamental period for the infilled frame building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bare frame building. Using shear beam lumped mass models and the vibration data the actual lateral stiffness of both buildings was identified. The lateral stiffness of the infilled frame building was found to be seven times that of the bare frame building. Four numerical models of the infilled frame building were constructed. The frame and floors were represented using an experimentally validated model and the infill panels by one of three commonly used ‘equivalent diagonal truss’ models or by plane stress finite elements. Only the plane stress finite element model produced a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46.
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水下扇沉积地层为例,进行了水下扇储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濮城油田沙三中亚段水下扇中识别出超短期、短期、中期及长期4个级次基准面旋回及其地层响应特征,在研究区划分出1个长期旋回、5个中期旋回、27个短期旋回及多个超短期旋回。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对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砂体发育规律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47.
基于正交试验的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敏感性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勇军  全伟  贺拴海 《地震研究》2006,29(2):176-181
利用大型有限元程序,对某一连续刚构桥进行了地震响应敏感性参数分析。基于正交试验,采用地震时程分析法研究了桥梁跨数和墩高、行波波速、桩土作用、地震波类型等参数对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发现不同的反应值,如最大弯矩和最大位移对应了不同的敏感性参数。在所考虑的因素中,墩高和桩土作用对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响应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48.
钢筋混凝土框架中震可修标准及简化抗震设计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国际上主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钢筋混凝土框架可修水准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结果,结合中国抗震规范确定钢筋混凝土框架中震可修层间位移角限值和屋顶侧移率限值分别为1/150和1/200。采用安全系数的抗震设计表达、论述了对应于结构层间位移角基于承载力的简化抗震设计方法。最后用实例按反应谱分析和弹性时程分析验证了钢筋混凝土框架中震可修层间位移角限值的有效控制作用,初步确定了简化抗震设计方法中梁柱构件的抗震安全系数并分析了提高目前结构抗震安全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49.
三维城市地球物理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坤  侯卫生  刘修国 《地球科学》2006,31(5):663-667
为实现地球物理数据对城市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以3D GIS作为基础平台, 从数据与信息管理、多方法综合处理与显示、成果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及信息发布等4个层次阐述了三维城市地球物理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框架的构建; 数据与信息管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提供数据基础.GIS支持下的第2层次作为数据显示和多方法交互综合处理的工具而存在, 并为成果信息表达提供基础.后2个层次实现城市地球物理成果数据的展示功能.第3个层次是对成果数据的三维再现, 而第4个层次则通过Web来发布成果信息.在构建三维城市地球物理数据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时, 存在2个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要实现多期次海量的城市地球物理数据的一体化管理问题.提出了以地球物理勘探点、线作为多方法数据融合的基础, 分层次、专题按要素的方式建立多维数据库, 以达到对数据的统一管理. (2) 成果信息的可视化问题.为了在三维空间中再现成果数据, 将地球物理形式的数据转换成地质形式, 设计了一个以线框模型为基本思想来表达三维地质模型的数据模型.将提出的系统框架结合华北某地区进行了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50.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地理基本框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士君  宋飏 《地理学报》2006,61(6):874-584
从东北地区城市地理框架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出发,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框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组群等城市地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地理框架的形成演变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城镇形成时期-近代城市形成时期-现代城镇体系形成发展时期。将城市体系结构框架归纳为:自上而下先快后缓的城市化进程,“弱金字塔”型的等级规模结构,沿铁路分布的“T”型空间结构,由“单一”向“新型”发展的城市职能结构。东北地区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中心城市的“四城市时代”已经到来,三省GDP向四城市高度集中,并且依托四市正在形成发展为“大哈尔滨”、“大长春”、“沈阳经济区”和“大大连”四个大都市区。作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东北地区的城市群和城市组群也发育得相对完备而密集,已初步形成“三圈”的基本格局,即辽中南城市群以及吉中、哈大齐等2个大型城市组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