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340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81.
新安江水库(千岛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为探索新安江水库(千岛湖)水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09-2010年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对新安江水库水质时空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透明度、总氮、总磷及叶绿素受水文季节变化过程、浮游生物生长及人类活动等的综合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特别是上游街口断面各指标季节差异显著.空间分布上,上游水质明显劣于下游水质,上游水域透明度低,氮、磷及叶绿素含量高,反映出外源供给和人类活动对新安江水库水质的决定性贡献,控制外源污染是新安江水库水质提升的关键.统计分析表明,新安江水库主要感官指标透明度主要受控于藻类生物量,而藻类生物量变化与氮、磷营养盐的含量关系密切.严格控制入库营养盐通量,控制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性异常增殖已成为解决新安江水库水环境问题的核心.另外,新安江水库经济鱼类赋存量与捕捞量对水质有一定影响,年度捕捞量与水体透明度具有反相关关系,不能排除鱼类密度过高导致的生态系统失调的可能.因此,要进一步开展渔业养殖的水质效应研究,加强渔业管理,确定科学合理养殖模式,保证新安江水库水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82.
保安湖沉水植被恢复及其渔业效益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消除对沉水植物生长有破坏作用的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在低水位的早春选择无风浪的天气移栽水草,于199年保安湖一个面积为3.3hm^2网栏湖汊成功地恢复了绝迹8个月的水草群落,秋季水草覆盖盖达50%,同时研究了在无鱼类摄食破坏的条件下苦草和黄丝草的生长动态。  相似文献   
83.
中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韩博平 《湖泊科学》2010,22(2):151-160
水库是通过人工筑坝形成的水体,其早期功能主要是防洪、发电、灌溉和航运等,但随着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水库供水成为缓解供水压力的最主要途径.水坝是人类影响地球表面水体最重要的工程建筑,筑坝修建水库利用水资源对全球水环境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库供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水库的建成也对我国水环境系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刘建康先生在1955年发表了我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揭开了我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序幕.我国水库生态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5-1975年的起步阶段、1976-2000年以水库渔业生产为目标的研究阶段和2001年至今以水库水质管理为目标的研究阶段.当前,水质、水质模拟、富营养化、环境容量和生态调度等已成水库生态学研究中的关键词.我国水库研究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大型供水水库为对象.在水利学科领域,有大量有关水库水文、水动力学和调度的研究论文,这些工作还未能被以生物和化学为研究基础的生态或环境科学的学者所重视.多数以水库为对象的生态学研究还没有很好地体现水库作为人工湖泊的特殊性.近10年来,中国水库生态学经历了从任务导向到学科导向的生态学研究过渡,有不断增加学科交流的趋势.有理由相信,作为水库大国,中国水库生态学和湖沼学今后将会有一很大的发展,并对我国淡水生态学和湖沼学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4.
陆水水库的浮游生物及营养类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报道了1991 ̄1995年对面积为1693hm^2的黑龙滩水库渔业利用优化模式研究的结果,主要内容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调查、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测定、渔获物统计和鱼产力估算;水体理化性状和水位变化对鱼产量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网箱养殖鲤、草鱼的高产试验结果;多功能水库生态系统的渔业利用优化模式初步探讨。经三年努力,水库鱼产量由622t上升到1255.1t,平均单产750kg/hm^2。为  相似文献   
85.
Despite refinement in scientific methods of setting total allowable catches (TACs), the choice of values is affected by uncertainty that arises as a result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the behavioural intentions of resource users, among others.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promotes ‘anchoring’ – which is a subject of behavioural economics and is generally practised in decision-making when faced with uncertainty – as an approach to TAC setting. We estimate a set of anchor points for nine demersal species by employing two modelling scenarios, the first using catch-and-effort data and the second only catch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demersal trawl fishery. A non-parametric test yield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ts of anchor points generated from the two models. It is hoped that the use of anchoring would constitute a proactive management approach that could serve as a mechanism of promoting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developing mutual trust, and improving management outcome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86.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动态评价与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康  周晓静  苏子晓  张华 《地理科学》2016,36(8):1172-1179
运用基于多智能体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模型,对2003~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投影方向上看,捕捞技术、捕捞强度和渔业产业结构等,逐渐上升为影响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重要因子;从时空格局上看,上海的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属于高水平区板块,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和广西属于中等水平区板块,辽宁、山东、福建、广东和海南属于低水平区板块;从总体上看,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呈现不可持续性,具体表现为时间演化可持续,空间演化不可持续,时空演化呈现出不可持续的两极分化趋势。未来高水平区板块应保持原来的发展模式,中等水平区板块的可持续利用路径选择是保中争高,低等水平区板块的可持续利用路径选择是追中攀高。  相似文献   
87.
琼海沿岸上升流及其与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海洋水文调查和海洋站资料分析了海南岛琼海沿岸上升流及其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上升流发生在4~9月,6、7月最强,出现范围在18°30’~20°N,111°30’E以西近岸,其强度各年不一,1978年较弱。西南季风的作用是上升流产生的主要物理机制,估算的流速为4.51×10(-3)m/s。上升流位置大约在清澜渔汛的传统渔场作业区,该区竹鱼、鲐鱼、蓝圆等鱼类的渔获量较高。  相似文献   
88.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