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2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548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246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828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针对直接从LiDAR点云数据中提取道路信息比较困难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点云分割和区域生长的机载LiDAR数据道路点云提取方法:采用曲面生长法对点云进行分割,直接得到包含道路信息的曲面点集合;应用LiDAR数据的回波强度对分割结果中的道路进行强度标定,并采用区域增长的思想实现了道路的精细提取。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高效、准确地提取道路点云,在路桥建模方面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12.
针对导航地图中现有的匹配算法在复杂路段的匹配效果一般较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匹配算法。首先,引入分块思想,提出将路网中的每个路段按规则分为简单路段块和复杂路段块,不同路段块采取不同的匹配算法;其次,充分利用车辆行驶的连续性,综合考虑了车辆行驶方向、车速与交叉口距离等多种因素对匹配结果的影响,在选取正确的匹配路段时合理利用了历史数据信息。实验表明,该算法不但对能够改善复杂路段的匹配效果,而且还能够对匹配点沿路段方向上的误差进行实时校正。  相似文献   
213.
道路交通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但现阶段道路交通空间数据往往重视空间表达,忽略管理特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地理实体的道路空间数据库建设思路。通过分析空间特征、研究数据构成,提出了道路交通实体模型,进行了地理实体空间数据库设计,最后阐述了基于地理实体思想的空间数据建库流程,并探讨了边界确定、交叉口归属等问题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14.
极地海区等距离正圆柱投影平面上等角航线的展绘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卡托投影由于其纬度渐长的特性导致在极地海区投影存在严重的长度变形,无法在南北纬80°以外高纬度海区航海图中较好地应用。将长度变形程度明显低于墨卡托投影的等距离正圆柱投影作为极地海区的海图投影,研究了该投影平面中等角航线在极地海区的展绘方法。建立了等距离正圆柱投影平面上等角航线方程并对其曲率进行了分析,推导了绘制一般曲线形态的"以直代曲"公式;最后提出了一种可满足给定精度要求的等角航线展绘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单易行,可在海图编绘规范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实现等角航线的精确展绘。  相似文献   
215.
在充分考虑道路频谱在不同频带、不同方向上能量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Gabor纹理与几何特征相结合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区道路提取方法。首先通过Gabor滤波器组得到遥感影像不同频带、不同方向上的Gabor纹理特征,并利用K-means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割;然后利用形态学方法分割与道路相连的地物,并选取适当的几何特征剔除非道路地物;最后利用形态学方法对道路网进行修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便捷地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提取城区主干道路网。  相似文献   
216.
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通达性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空间句法理论与GIS相结合,基于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数据,定量分析城乡道路网发育的空间通达性演化规律:1 1989~2010年,城乡道路网拓扑连接位序-规模结构日益发育典型,形成稳定的"金字塔"结构,高等级、高控制力的高通达性轴线发育水平较低,导致整个网络伺服效率和应对"拥堵"能力的低下;2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生长发育具有时空惯性,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和"等级圈层"复合结构;并生成两条带状城乡交通走廊和多个不同等级有序融合的"轴-辐"网络体系;3城乡道路网这种通达性等级空间格局与圈域城镇体系、交通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与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路网发育水平,表现出复杂的共轭协调关系,表现出周期性和螺旋式的空间嬗变,是城乡道路网自组织生长机制支配,以及路网扩张和细分两种内力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17.
为了提高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HRI)中提取道路信息的自动化程度和准确性,发展了一种HRI道路分割算法,主要包括光谱合并、边界合并和基于形状特征的道路区域提取等3个步骤。其中,前2个步骤是基于区域生长的图像分割算法。光谱合并综合考虑了区域的均值、方差等统计特征量,以提高分割精度;边界合并采用了基于矢量梯度的边界计算方法,以准确提取多光谱HRI中的边界强度;结合全局最优合并算法实现光谱和边界合并,以得到最优化的分割结果。在道路区域被完整分割出来的基础上,利用形状特征提取道路,采用圆形度特征区分道路和非道路。利用2景Orb View3多光谱图像进行道路提取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道路提取结果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在97%和0.8以上,明显优于SVM监督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18.
By the mapping observations simultaneously at the 12CO (J=1-0), 13CO (J=1-0), and C18O (J=1-0) lines on the area of 24’×24’ (12 pc×12 pc) of the star forming region AFGL 5157, we have obtained the distribution and averaged physical parameters for the respective 13CO and C18O cores of this molecu- lar cloud. At the edge of the molecular cloud, the isotopic abundance ratio is X [(13CO)/(C18O)] 10, close to the ratio of a giant molecular cloud. The viral masses of the 13CO and C18O cores are less than the masses of the molecu-lar cloud cores, so the molecular cloud cores are gravitationally unstable, and the C18O molecular cloud core is more easy to collapse. The column density distributions of the C18O molecular cloud core in the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directions are, respectively, 1.1 × 1023× z−0.43 and 4.6 × 1025× z−0.58, where z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of the molecular cloud core. The high velocity molecular out?ow has been con?rmed from our 12CO spectra, the mass loss rate of the out?ow has been estimated, and the mass-velocity relation of the out?ow is ?tted by a power-law function of mv−1.8. The star formation rate of the 13CO molecular cloud core is as high as 23%, probably, under the in?uence of  相似文献   
219.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latest results on the proton‐to‐electron mass ratio μ derived from H2 observations at high redshift in the light of possible variations of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s. The focus lies on UVES observations of the past years as enormous progress was achieved since the first positive results on Δμ /μ were published. With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ystematics, dedicated observation runs, and numerous approaches to improve wavelength calibration accuracy, all current findings are in reasonable good agreement with no variation and provide an upper limit of Δμ /μ < 1 × 10–5 for the redshift range of 2 < z < 3. (© 2014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2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