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3篇
  免费   525篇
  国内免费   695篇
测绘学   160篇
大气科学   383篇
地球物理   474篇
地质学   1522篇
海洋学   59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107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利用江苏省70个国家基本站逐10 min连续观测资料,对江苏省夏季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浓雾易在气温小于29℃、风速低于3 m·s~(-1),且盛行偏东风的条件下形成;低温高湿的梅雨期是夏季浓雾在6月高发(42.4%)的可能原因。(2)夏季浓雾生消时间与秋、冬季显著不同,主要发生于00—06时,消散集中于05—08时,持续时间主要在6 h以内。(3)夏季浓雾以辐射雾为主,辐射雾、平流雾和锋面雾分别占58. 1%、35. 5%和6.4%。(4)夏季浓雾发生频次呈现从东北部沿海地区向西南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淮北地区夜间降温幅度高于苏南地区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5)成雾前6~24 h出现的弱降水为近地层提供水汽,此后天气转晴,静稳的大气层结下有利于夏季浓雾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2.
长三角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壤pH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调查和分析长三角地区张家港市2004年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时(1980)的土壤pH,探讨了该市近20年来基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的土壤pH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该市土壤pH变化明显。南部人为土地区绝大部分土壤pH值都下降了一个单位,平均值由7.39降至6.33;北部雏形土区,两个时期的土壤pH值分别为7.92和7.98。土壤pH的降低可能同该地区长期施用化学肥料、酸雨及工业酸性“三废”排放的增加有关。此外,土地利用和田间管理也对土壤pH变化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土壤地球化学性质差异则是导致南北地区土壤pH变化不同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3.
三江平原西部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局部地区发现有珍贵的富硒土地,但对三江平原土壤硒的分布以及土壤硒含量的控制因素研究较少.三江平原西部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该区表层土壤主要以足硒为主,未见硒中毒土壤,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完达山山前至沿挠力河之间的冲湖积低平原地区,少量分布于萝北县城北部的湖成剥蚀台地,硒不足或硒潜在不足地区主...  相似文献   
104.
荆思佳  肖薇  王晶苑  郑有飞  王伟  刘强  张圳  胡诚 《湖泊科学》2022,34(5):1697-1711
湖泊蒸发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是水文循环响应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因此研究湖泊蒸发的控制因素,对于理解区域水文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太湖中尺度涡度通量网避风港站观测数据校正JRA-55再分析资料,驱动CLM4.0-LISSS模型,并利用2012-2017年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和湖表面温度数据检验模型模拟蒸发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在太湖的适用性;估算了1958-2017年间太湖的湖面蒸发量,并利用Manner-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了湖面蒸发的变化趋势,寻找太湖实际蒸发的年际变化的主控因子.结果如下:校正后的JRA-55再分析资料模拟的太湖蒸发与观测值之间存在季节偏差,但是季节偏差在年尺度上相互抵消,再分析资料可用于年际尺度太湖蒸发变化的模拟;1958-2017年间太湖蒸发量以1977年为界,先下降(-3.6 mm/a),后增加(2.3 mm/a);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向下的短波辐射是太湖1958-2017年间太湖蒸发变化的主控因子,向下的长波辐射、气温、比湿也对湖泊蒸发年际变化有一定影响,但是风速对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5.
商丘近40 a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商丘1961-2000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商丘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引起蒸发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商丘年、季和月蒸发量均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主要有风速、日照、相对湿度、水汽压等.  相似文献   
106.
南召县石鼓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鼓金矿位于北秦岭复杂褶皱带东段,乔端-瓦穴子断裂南侧,牧虎顶花岗岩体之北侧,矿脉的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矿脉数量多,规模大小不一,成矿与构造岩浆活动等关系密切.矿床类型为石英脉型.  相似文献   
107.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  相似文献   
108.
从铬的地球化学性状、铬铁矿的形成过程, Al3+, Fe3+对 Cr3+的制约机制及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特征讨论了控制铬铁矿矿石质量的因素,这一研究对评价矿石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李军  赵玉竹  邓梅 《山地学报》2019,(2):284-294
为了建立合理、准确且便于估算和应用的山地地理可照时数空间分布模型,本文以重庆为例,首先利用分布式模型估算了30 a平均年和各月可照时数,并利用基于气象行业标准得到的理论值进行了验证;其次,以栅格单元为统计样本,建立了基于地形尺度的可照时数估算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1)基于分布式模型的模拟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除10月外,其他各月和年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且东北和东南部的相对误差较中西部高。(2)西部方山丘陵区的可照时数高,中部平行岭谷区次之,东北和东南部低。冬季可照时数的空间异质性最大,夏季次之,春秋季接近,均较小。(3)各月和年可照时数与主要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表现为极显著性,各月复相关系数在0.7929~0.8277,年复相关系数为0.8522。(4)重庆可照时数估算统计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分布式模型的计算步骤和计算量,便于其应用,并可为其他地区估算可照时数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10.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dentification of soil erosion are the core and frontier issues of current research. However, studies on the multi-factor synthesis are still relatively lacked. In this study, the simulation of soil erosion and its quantitative attribution analysi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types in a typical karst basin based on the RUSLE model and the geodetector metho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land use type, slope, rainfall, elevation, lithology and vegetation cover, have bee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ngth of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ix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oil erosion was notably different in diverse geomorphological types. Land use type and slope were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soil erosion in the Sancha River Basin, especially for land use type whose power of determinant(q value) for soil erosion was much higher than other factors. The q value of slope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elief in mountainous areas, namely it was ranked as follows: middle elevation hill> small relief mountain> middle relief mountain. Multi-factors interactions were proven to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 soil erosion, particularly for the combination of land use type with slope, which can explain 70% of soil erosion distribut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soil erosion in the same land use type with different slopes(such as dry land with slopes of 5° and above 25°) or in the diverse land use types with the same slope(such as dry land and forest with a slope of 5°), varied much. These indicate that prohibiting steep slope cultivation and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ar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in karst areas. Based on statistics of soil erosion difference between diverse stratifications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results of risk detector suggest that the amount of stratification combination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ccounted for 55% at least in small relief mountain and middle relief mountainous areas. Therefore,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eros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types should be investigated to control karst soil loss more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