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302篇
测绘学   336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244篇
地质学   560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09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前紫外后向散射反演臭氧总量的所有算法,都将云考虑成不透明的Lambertian反射体,并假定云顶有效反照率不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本文通过模拟计算发现,由于云散射、瑞利散射、臭氧吸收三种作用的综合结果,云顶的有效反照率是与波长相关的,即使光学厚度比较大的云,辐射也可由云顶继续向下传输,因而会受到云顶以下臭氧吸收的影响.用V7方法进行反演,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云的出现使得云顶以下,特别是云内光程增强,导致紫外波段的臭氧吸收衰减增大,所以反演出的臭氧总量值比真实值偏大,本文称这种现象为“云吸收效应”,并讨论了该效应的影响因子.最后,在辐射传输模拟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反演算法,大大减弱了“云吸收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计算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大陆范围内Te值有很大的范围,不同构造单元有不同的Te值。Te值的大小与岩石圈的热结构(热年龄)、壳幔耦合等因素有关。同时Te值和地壳厚度、地表有关矿产的分布、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等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3.
郑浩  秦显平 《海洋测绘》2010,30(1):32-34
轨道线性拟合法具有模型严密、求解精度高等优点。对轨道线性拟合在星载InSAR基线估计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证明轨道线性拟合可以满足星载InSAR干涉测量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74.
60年距离测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余 《海洋测绘》2010,30(2):74-7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距离测量方法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光速测距仪和微波测距仪的推广应用,开创了"量距不用尺"的新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测地型激光测距仪的快速发展,将光波测距推向了高精度远测程的新境界;几乎与此同时,卫星激光测距和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技术的测地实用化,使得测地工作者能够测量远达数千千米的站间距离;20世纪80年代初期,GPS卫星测量技术的问世,使得测地工作者步入了快速高效"量距不见站"的新天地。距离测量的这种演变,也是测绘科学技术进步的一大缩影。  相似文献   
75.
GNSS布设平面控制网已在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满意的平差结果的前提条件为:①高质量的基线数据;②约束GNSS控制网的已知点精度足够高,使得GNSS控制网的整体精度不受已知点约束而有明显改变;③优化的平差方案;④科学严密的平差模型.通过对某项目GNSS控制网的布设进行优化设计,并利用不同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相似文献   
76.
地下结构物抗震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基于动态土工离心试验,应用有效应力法分析了不同水平地震作用下土层和地下RC结构物的最大水平位移、不同埋深的土层加速度和超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以及结构物的破坏发展特征,并进一步与试验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和对比,取得了较好效果,为重要地下结构物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7.
An examination of typical tropospheric ozone variability on daily, monthly, annual and interannual timescales and instrumental precision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ozonesonde network is insufficient to detect a trend in tropospheric ozone of 1% per year at the 2 level even at stations with records a decade in length. From a trend prediction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in order to detect a 1% per year trend in a decade or less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decrease the time between observations from its present value of 3–7 days to 1 day or l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urrent ozonesonde stations is also inadequate for determining the global climatology of ozone. We present a quantitative theory taking into account photochemistry, surface deposition, and wind climatology to define the effectively sampled region for an observing station which,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instrumental precision and the above prediction analysis, forms the basis for defining a suitable global network for determining regional and global ozone climatology and trends. At least a doubling of the present number of stations is necessary, and the oceans, most of Asia, Africa, and South America are areas where more stations are most needed. Differential absorption lidar ozone instruments have the potential for far more frequent measurements of ozone vertical profiles and hence potentially more accurate climatology and trend determinations than feasible with ozonesondes but may produce a (fair weather) biased data set above the cloud base. A strategy for cloudy regions in which either each station utilizes both lidars and sondes or each station is in fact a doublet comprised of a near-sea-level lidar and a proximal-mountain-top lidar could serve to minimize this bias.  相似文献   
78.
79.
浅论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测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以往在工程地质勘测中,电法勘探主要采用的是电测深法,而电测深法又存在测点密度不大、信息量小等缺点.对于某些探测物来说,存在着资料解释困难的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引进了一种新方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经过近几年我们对不同探测物的勘探应用,认为高密度电阻率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0.
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作者提出的地表净辐射各分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73站的净辐射和其各分量的年,月平均通量密度,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指出高原主体为总辐射,有效辐射的高值区,地表净辐射场在冬,夏季有较大差异。冬季为一弱正值区,相对低中心呈块状散布在祁连山区等几个地区;夏季因夜雨及地表湿润的缘故,高原大部地区的地表净辐射反有加强。各地净辐射年变化基本形式与总辐射相似。有效辐射年变化一般呈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