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3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测绘学   676篇
大气科学   203篇
地球物理   281篇
地质学   662篇
海洋学   224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321篇
自然地理   18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文中主要探讨了由地震引起的天津市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的预测问题。首先阐述了天津市震害预测的 5个背景特点 :建筑物特点、地质条件特点、建筑场地划分特点、基本设防烈度特点以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特点 ,根据这 5个特点将天津市划分为含有 7种建筑结构形式的 4个区域的震害预测模式。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天津市地震经济损失模型和生命损失模型 ,考虑了时间因素 ,然后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实际震害结果进行了对比及修正 ,给出了天津市 4个区域的建筑物地震经济损失率模型、社会财富损失率模型和建筑物毁坏率模型 ,并给出了计算天津市建筑物地震经济损失、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地震经济损失和天津市地震生命损失的表达式 ;最后 ,将天津市地区划分为2 85 8个震害评估单元 ,以近百年来在天津市区域内曾经发生的最大地震作为假想地震 ,预测分析了天津市建筑物地震经济损失分布和地震生命损失分布结果  相似文献   
52.
该文介绍了一个基于 3G集成的 12 0急救系统的设计 :信息流的分析 ,系统结构组成 ,以及构建 12 0急救系统的核心技术分析。并对与GIS、GPS技术联系紧密的三个重要部分进行分析 :1)系统构件关系设计 ;2 )数据收录处理 ;3)急救车路径规划。  相似文献   
53.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新时期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实践领域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文章根据学习和实践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体会,初步提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思维方法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发展见解,并指出区域创新系统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学科应注意拓展的重要实践领域,最后提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4.
文章阐述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根据河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加入WTO后开发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从开发区环境营造,运行机制,筹资方式,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河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5.
新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吕宾  张小雷 《干旱区地理》2002,25(2):189-192
从新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吻合度或偏离度,来论述新疆的城市化水平是否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求证新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预测城市化率;剖析新疆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提出新疆正处于城市化由初期向快速发展期的过渡阶段,加快城市化的关键是推进工业化。  相似文献   
56.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发展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平德 《热带地理》2002,22(4):299-303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交通运输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设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构想。认为珠三角交通运输设施虽然种类齐全且发展迅速,但还存在数量、质量、结构、布局等方面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未来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交通运输应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发展并引导城镇体系和生产力布局,从注重设施数量变为强调设施质量并向高速高效型发展;应该分4个层次建设3个枢纽和3大组团并与大运量快速干线相连接,构建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相似文献   
57.
文章首先分析了金华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背景,然后运用增长极理论阐述了该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最后从工业园区化,农村城市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制约此进程的一些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58.
59.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other socio-economic problems are too often discerned in contemporary pastoral systems in the wake of global economic change. This paper identifies cases where pastoral people respond to external pressures and opportunities in positive ways and adapt to changes. We hope that by doing this a framework of pastoral adaptations can be developed.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focuses on impacts of global economic change, which are mostly negative in nature. Through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in geography, anthropology, rang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field,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cases that we categorize as positive adaptations.  相似文献   
60.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governance restructuring, and global, national, and local action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Toronto city‐region. The Toronto city‐region recently underwent a massive reorganization of its governance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jurisdictional boundaries. This restructuring raises questions about why these changes occurred at this particular juncture in the region's history. Why did the city that had always been known in the academic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as the “city that works” stop “working”? What global and national forces might have accounted for such a radical restructuring? And what did local action contribute? These questions are explored in both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ontexts by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regulation theory, urban regime theory, and an analysis of Canada's changing fiscal federalism. This approach informs the role that institutions — regardless of their origin or territorial scope — play in sustaining a local accumulation system, and how this “local” accumulation grounds a national regulatory mode and regime of accumulation. The approach also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me and regulation theories in the context of policy formation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current policy set is incapable of resolving the region's crisis tendencies. Notwithstanding external forces, the current policy set is not inevitable. Globalization does not predetermine all spatial‐economic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