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8篇 |
免费 | 167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0篇 |
大气科学 | 16篇 |
地球物理 | 56篇 |
地质学 | 380篇 |
海洋学 | 31篇 |
综合类 | 78篇 |
自然地理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青藏高原西缘的班公错地区是青藏高原西构造结的典型区域,更是研究青藏高原中更新世以来构造活动、地貌演化和环境演变的重要区域。依据野外调查结果,借助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和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地貌特征的分析,对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以及其与地形地貌特征的耦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貌分区特征以中大起伏山地(地势起伏度500~2 500 m)地貌为主,平原、台地少有发育;班公错地区断层走向分为近EW向、NW向、NE向和NNE向4组,其中近EW向为主体,断陷盆地多具有拉分断陷特征;区内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尤其第四纪冲洪积物和湖积物广泛展布,并受断层的控制具有线性发育特征,湖积阶地和冲洪积阶地发育,班公错北岸乌奖附近拔湖高度62 m、65 m、98 m的沉积阶地钙质堆积物年龄为(23.8±2.3)、(33.9±4.0)、(78.0±8.0)万年;区内地震频发,1970年以来的40年间,4级以上地震达到303次,其中6级以上强震达到7次。众多地质事实指示该地区的中更新世以来为较强烈的、阶段性快速构造抬升和剧烈的剥蚀作用、动荡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2.
利用目视判读的方法对COSMO雷达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划分土地利用类型,通过与光学影像目视解译分类结果的对比,评价COSMO雷达影像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潜力。与此同时,笔者选取了同一地区的两景COSMO影像,分别对其重合的部分区域进行了分类判读,由分类结果出发,对两景影像的数据质量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其数据质量相差比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3.
134.
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是科学评估泥石流规模、危害程度以及综合治理的基础,而传统的地面调查和光学遥感手段难以有效识别山区植被茂密覆盖下的泥石流物源。机载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技术能有效去除植被获取真实的地表形态,为泥石流物源的识别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以九寨沟震区的日则沟泥石流为例,基于高分辨率机载LiDAR数据结合震前卫星影像,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研究,根据物源所处位置和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共解译出日则沟泥石流物源155处,总面积达1.06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1.56%,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型物源的发育分布规律。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九寨沟震区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135.
海南岛海岸以岬湾海滩为主,是我国重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也是裂流引起滨海溺水事故的高发地。为研究海南岛岬湾海滩裂流的分布特征,从海南环岛54个岬湾海滩近20年的卫星影像中解译裂流的发生情况,统计裂流的分布特征,并与现场调查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在区域分布上,海南岛东岸和南岸岬湾的裂流发生率明显大于西岸和北岸;在位置分布上,岬湾中部的海滩裂流数量高于两侧;在几何特征上,裂流的平均长度与平均宽度、平均间距均呈正相关,但裂流的平均宽度、平均数量与裂流间距均无显著相关性。波浪环境对裂流密度影响明显,表现为裂流密度随平均有效波高、平均波周期、平均入射波功率和平均入射波能的增加均减小。岬湾尺度对裂流发生数量影响明显,表现为岬湾宽度、岬湾凹入度和岬角长度与平均裂流数量均呈正相关,但岸线曲率与平均裂流数量无显著相关性。卫星影像解译裂流发生情况与现场调查结果和裂流风险评价模型的结果基本一致,相关结论可为海南岛海滩安全管理和裂流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6.
本研究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准,无人机影像数据分析为验证,进行了基于无人机识别能力范畴的辽宁农居建筑结构类型划分,并根据区域结构类型比例、影像特性等指标优化了农居遥感解译标志整体参数,提取了不同建筑结构的不同解译标志阈值区间,并基于无人机低空正射影像DOM、数字表面模型DSM制定改进型DSM提取算法处理流程与代码,利用Python语言及开发环境完成了遥感影像要素提取与评估系统开发应用。通过最优组合解译标志获取无人机影像解译一致性系数Kappa=0.723,表明制定的解译标志特征对获得具有较好一致性的房屋结构类型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以改进型DSM提取算法为核心的建筑物提取软件提取建筑的整体精度为75%,基本满足地震应急需求。 相似文献
137.
隧道施工期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质信息采集、超前预报与数据解译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3个重要环节,首先讨论了超前开挖隧道的地质编录的工作方法,包括风险靶段分级、掌子面地质素描,进而绘制平面地质图,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计算不良地质体及含水体在相邻未开挖隧道的出露位置。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仪器配合的关键问题,并开发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自动选择程序,可以帮助操作员从中选择不同岩性地区、不同构造发育特点、不同地下水文条件下需要选择的预报方法,并建议了特殊地段的预报方法选择,最后结合工程实例讨论了几种常用的预报方法的数据解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典型不良地质体的判据。其结果对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8.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地处粤东北部地质灾害高发区,是广东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之一。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国家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SOPT、ETM+影像和Google Earth Pro软件中的多时相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为主要数据,在丰顺县进行遥感地质灾害解译调查,建立了丰顺县地区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解译标志,共解译滑坡52处,不稳定斜坡33处,崩塌10处,地质环境点8处。通过三维多时相高分辨率影像,精细解译地质灾害,分析灾害形成诱因和发育地质环境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遥感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解译出丰顺县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以及分布特征,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前期任务,为地面详细调查提供方向和路线。 相似文献
139.
140.
西藏桑耶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区内切割强烈,地势陡峻,属于高山峡谷区。为提高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效率,在调查中率先开展了遥感解译研究。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GF-2卫星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影像增强,结合野外验证建立了各地质要素的遥感解译标志,实现了区内不同地层岩性、侵入岩、断裂和褶皱等地质要素的提取,最终编制了研究区1:5万遥感地质解译图,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数据支撑。结果表明: 各地质要素在GF-2数据上均有良好反映,完全满足1:5万尺度的遥感地质解译和编图的需要,充分显示出该卫星数据在区域地质调查等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