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8篇
  免费   865篇
  国内免费   1337篇
测绘学   797篇
大气科学   443篇
地球物理   1735篇
地质学   2283篇
海洋学   740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419篇
自然地理   696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322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336篇
  2009年   375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321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杨宇鸿 《东北测绘》2013,(2):142-144
以ArcGIS为平台,根据陕西省某钼矿区矿山自然地理、地质背景、矿山开发影响等实际因素,选取对2008年和2011年两期与矿山地质环境有关的影响因子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定人类采矿活动对矿山环境变化趋势的影响。通过对两期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相叠加和统计分析,得到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结果数据,由此分析两个时期的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实现对其动态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62.
基于两阶段稳定图的随机子空间识别结构模态参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振动的结构健康监测的前提是从振动测试信号中提取结构模态参数。随机子空间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线性系统辨识方法,可以有效地从环境激励的结构响应信号中提取结构模态参数。在随机子空间识别方法中,确定系统的阶数是该方法的关键工作,稳定图方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确定系统阶次的方法。但是随机子空间方法容易产生虚假模态,这也是随机子空间方法的一个主要缺陷。因此针对于这一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稳定图的随机子空间识别结构模态参数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在现场采集的结构的输出信号进行分段,将各段信号用随机子空间结合稳定图进行识别,然后将所有各段所识别的模态参数再一次用稳定图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构的模态参数。最后用一三跨连续梁的数值模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63.
基于OpenSees平台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非线性纤维梁-柱单元理论,以OpenSees为求解平台分别进行了钢管混凝土结构滞回曲线计算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等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良好。钢管内核心混凝土采用考虑钢管约束效应的应力—应变关系,钢材采用随动强化本构模型。在传统纤维模型法的基础上,通过直接在截面层次定义非线性剪切恢复力的方法建立了考虑非线性剪切效应的剪力墙结构数值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组合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捏缩效应以及刚度退化等力学性能。对输入不同地震波下钢管混凝土框架体系的动力时程分析表明,基于OpenSees求解平台的非线性纤维模型法能够较好地模拟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64.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deforestation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o the atmosphere calls for policies that take account of changes in forest cover. Although much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location and effects of deforesta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distribution and reasons for the agricultural uses that replace forest cover. We used Landsat TM-based deforestation and agricultural census data to generate maps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proportion of four major agricultural land uses throughout the Brazilian Amazon in 1997 and 2007. We built linear and spatial regression models to assess the determinant factors of deforestation and those major agricultural land uses - pasture, temporary agriculture and permanent agriculture - for the states of Pará, Rondônia, and Mato Grosso. The data include 30 determinant factors that were grouped into two years (1996 and 2006) and in four categories: accessibility to markets, public policies, agrarian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 We found an overall expansion of the total agricultural area between 1997 and 2007, and not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ates of Pará, Rondônia, and Mato Grosso in land use changes during this period. Regression models for deforestation and pasture indicated that determinant factors such as distance to roads were more influential in 1997 than in 2007. The number of settled famil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forestation and pasture, the effect was stronger in 2007 than 1997. Indigenous lands were significant in preventing deforestation in high-pressure areas in 2007. For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agricultur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in 1997 the effect of small farms was stronger than in 2007. The mapped land use time series and the models explain empirically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s across the region over one decade.  相似文献   
65.
以胶东半岛龙口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83年地形图、Landsat 1992.6和2002.6两个时期的TM影像,首先分析了该区域城镇聚落的影像特征,研究了城镇聚落及其背景地物的光谱特征,并探讨了它们在光谱特征上的可分性;然后分析并建立了基于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的简单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域城镇聚落信息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胶东半岛龙口市近20年来,城镇聚落动态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6.
采用动力文克尔地基模型模拟均质粘弹性土层,推导出了均质土中单桩动阻抗;引用桩-桩动力相互作用因子,得到了刚性承台下群桩的动阻抗;而且建立了柔性承台与桩基础的竖向振动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筏板自身的变形,并导出了其共同作用的运动方程。最后对柔性承台与刚性承台的计算结果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7.
选用杭州湾广泛分布的浅层粉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动三轴加载试验,研究了结构性、加载频率及动应力对杭州湾海底浅层粉土动应变、临界循环应力比和动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加载条件下,重塑样比原状样在更小振次内达到破坏,原状样动强度大于重塑样;结构性是影响土样动强度的重要因素,结构性对土样强度的影响随着动应力的增大而增强,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弱;加载频率的变化也对试样动力特性有较大影响,随着频率的增大,试样达到破坏所需振次加大,试样临界循环应力比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68.
杨朝辉 《海洋测绘》2005,25(3):38-41
IDL语言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图形显示功能,它能使开发者使用很少的命令完成大量的工作。根据这个特点,使用IDL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原始地面沉降观测数据的规则化、各种形式的静态可视化显示,并利用数字方法得到各个时段的帧数据,将这些帧数据按时间序列进行可视化显示,即实现了地面沉降的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69.
潮滩不同尺度的变化规律一直是地表过程研究的核心之一。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温盐深(CTD)、光学后向散射浊度计(OBS)对三沙湾潮滩涨落潮和大小潮冲淤及动力变化进行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发现,潮周期内,潮滩冲淤呈现涨潮初期冲刷-落潮末期淤积-中间时段稳定的特征,涨潮初期水深<1 m 的30 min内平均冲刷4.05 mm,落潮末期水深<1 m 的30 min内平均淤积3.72 mm,中间时段动态稳定;大小潮周期内,呈现中潮到小潮平均淤积3.4 mm,小潮到大潮平均冲刷8.2 mm的特征。通过流速、紊动能、水深、悬沙浓度等因子与冲淤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潮周期内,流速和紊动能的增减决定涨潮初期冲刷和落潮末期淤积的变化;大小潮周期内,涨潮冲刷大于落潮淤积的特性决定了大潮到小潮阶段的冲刷, 涨潮冲刷小于落潮淤积决定了小潮到大潮阶段的淤积。涨落潮周期和大小潮潮周期的冲淤机制为潮滩动力地貌和动力沉积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0.
基于改进的哈丁模型建立了结构海床耦合系统的等效线性化动力分析模型。等效阻尼比是对土体进行等效线性化分析的重要组成,论文着重对土体阻尼对结构海床耦合系统的影响效应进行了考察。接触面分离力是运用滑动库仑摩擦模型进行接触面效应模拟的重要参数,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文中提出了新的结构-海床接触面分离力模型并进行了考察,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