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35篇 |
免费 | 5459篇 |
国内免费 | 24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68篇 |
大气科学 | 1024篇 |
地球物理 | 2238篇 |
地质学 | 11158篇 |
海洋学 | 1372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1053篇 |
自然地理 | 21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8篇 |
2024年 | 344篇 |
2023年 | 472篇 |
2022年 | 650篇 |
2021年 | 755篇 |
2020年 | 723篇 |
2019年 | 868篇 |
2018年 | 701篇 |
2017年 | 750篇 |
2016年 | 795篇 |
2015年 | 811篇 |
2014年 | 994篇 |
2013年 | 846篇 |
2012年 | 1041篇 |
2011年 | 1013篇 |
2010年 | 836篇 |
2009年 | 805篇 |
2008年 | 820篇 |
2007年 | 846篇 |
2006年 | 855篇 |
2005年 | 692篇 |
2004年 | 610篇 |
2003年 | 547篇 |
2002年 | 473篇 |
2001年 | 449篇 |
2000年 | 363篇 |
1999年 | 325篇 |
1998年 | 299篇 |
1997年 | 258篇 |
1996年 | 225篇 |
1995年 | 186篇 |
1994年 | 166篇 |
1993年 | 141篇 |
1992年 | 134篇 |
1991年 | 94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8篇 |
1976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重点介绍了江西云山地区邓家山锡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邓家山锡矿成矿作用主要受后期北北东向构造蚀变带控制,主要矿化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带型。成因类型属高-中温热液交代-充填型矿床为主。 相似文献
52.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distributions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SaFAs) in one 300 cm long sedimentary profile, which was named as Site4B in Shenhu,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SaFAs in sediments ranged from 1.80 to 10.16 μg/g (μg FA/g dry sediment) and showed an even-over-odd predominance in the carbon chain of C12 to C32, mostly with n-C16 and n-C18 being the two major components. The 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 n-C12 to n-C18) mainly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s had average δ13C values of −26.7‰ to −28.2‰, whereas some terrigenous-sourced long-chain fatty acids (LcFAs; n-C21 to n-C32) had average δ13C values of −29.6‰ to −34.1‰. The other LcFAs (n-C24 & n-C26 ∼ n-C28; average δ13C values are −26.1‰ to −28.0‰) as well as n-C19 and n-C20 SaFAs (average δ13C values are −29.1‰ and −29.3‰, respectively) showed a mixed signal of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The relative bioproductivity calculation (marine vs. terrigenous) demonstrated that most of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throughout the sedimentary profile was contributed by marine organism. The high marine productivity in Shenhu, South China Sea may be related to the hydrocarbon seepage which evidenced by diapiric structures. Interestingly, there is a sever fluctuation of terrigenous inputs around the depth of 97 cm below the seafloor (bsf), probably resulting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Dansgaard–Oeschger events and the Younger Dryas event as revealed by 14C age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53.
利用区域化探归面(水系沉积物测量)资料,使用区域浓度克拉克值及变化系数两个参数,对福建省32种元素的资源潜力进行了排序,认为在目前国家的导向矿种中,福建省的资源潜力依次为锌-银-铅-锡-金-铜-钼。同时根据谢学锦院士提出的地球化学块体学块体的理论和方法,预测了政和Au地球化学块体、龙岩中甲Cu地球化学块体、大田Pb地球化学块体的资源潜力,分别为金430吨、铜625万吨、铅408万吨。初步探讨了成矿系统的元素分带及地球化学模式研究的意义和方法,认为这项研究对上述地区的打矿突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国土空间格局演化与形成机理是人地系统交互关系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前提。采用地学图谱、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2000—2018年广西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 广西城镇空间加速挤占农业、生态空间形成了“一增双减”的面积变化特征,国土空间动态变化速度加快;② 广西国土空间相互转化频繁,转移轨迹多样性特征明显,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加速互换以及生态空间内部结构加快重组;③ 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互竞主导了广西国土空间的迁移路径,城镇、农业空间存在“南高北低”和生态空间存在“北高南低”的集聚特征;④ 广西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受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作用减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驱动力增强,政策调控力度驱动作用深远。下一步可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和引导生产生活方式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5.
为了研究中强震对震源区应力场的影响,本研究以盈江地区2008—2014年间发生的5次中强震为例,深入研究这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时空影响.为了探究中强震对应力场的时空影响,我们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进行了以下研究:根据5次中强震发生时间,分时段反演应力场以考察应力场在时间上是否存在变化;根据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将研究区分为南部和北部反演应力场,以确定应力场是否存在空间差异;随机抽取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以便确定应力场是否存在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 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应力场产生的扰动较小,没有引起盈江地区应力场在时间上的显著变化;(2) 在研究时段内,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在时空上可以视为均匀应力场;(3) 盈江地区的地壳应力场为走滑型,最大主应力轴呈NNE-SSW向,最小主应力轴呈SEE-NWW向,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倾角近水平,中间主应力轴倾角近直立.
相似文献56.
西藏米拉山区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米拉山区域土壤常规营养变化情况。该区域位于冈底斯山脉东段,巨大的高差、复杂多样的地势结构与地貌作用过程,以及极为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植被分布等,决定了本区域土壤形成过程的多样化和鲜明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点。按垂直高程变化每100m设一采样点采集各剖面层土样样品,分析其常规营养组成。结果显示:米拉山东坡土壤显弱酸性,西坡土壤从米拉山口至拉萨由弱酸性递变至弱碱性;有机质从林芝八一镇至米拉山口而至拉萨市呈现递减规律变化,而且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全氮东坡A层高于西坡,B、C两层变化不明显,速效态氮东西坡剖面层次性变化分明,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增,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减;全磷含量A层高于B、C层,东坡剖面层次性变化较西坡显著,有效磷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减,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增;研究区土壤中钾素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7.
拟建黑山峡水库不必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我国是个贫水大国, 北方严重缺水。黄河的水资源也同样如此, 一方面开发利用过度, 另一方面上游来水量持续减少, 造成了目前黄河水资源配置中的关键矛盾是水资源总量不足, 拟建大柳树灌区属严重缺水区, 需借"南水北调"西线调水解决, 而年分配量仅2亿m3, 对开发40.0~66.67万hm2耕地是"杯水车薪"; 此外, 黑山峡水库原规划设计的功能和作用已被上、下游水库替代, 显而易见, 没有理由兴建黑山峡水库。 相似文献
58.
高速经济增长时期日本的农村与农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战后以工业化为代表的日本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农村及农业所出现的乡村人口过疏化、兼业化、农业后继乏人、农地减少、土地经营规模零碎、农业地位不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高速经济增长中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可资参照 相似文献
59.
正负地形可通过源汇过程对水、土资源进行再分配,影响山区的人口分布。获取正负地形数据,运用6个指标和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贵州高原山区正负地形特征及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贵州高原山区的正负地形结构异质性明显。蚕食度、深切度、平均粗糙度比、形状指标、匀度指数、破碎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07、371m、1.01、3.40、325和3.34,表明正地形被负地形蚕食明显、切入深度大,正、负地形的粗糙度基本相当,正负地形景观斑块呈现形状不规则、面积不均匀的破碎状态。6个正负地形指标中,匀度指数的变异性最大,变异系数为90.43%;平均粗糙度比的变异性最小,变异系数为1.06%;②贵州高原山区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性突出。人口累积达到40%时,累积面积百分比为14%;人口累积达到80%时,累积面积百分比约为50%;③6个正负地形指标中,蚕食度和深切度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蚕食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深切度与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成果为研究地形条件的人口影响提供补充,并为贵州高原山区人-地关系协调和土地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