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32篇 |
免费 | 424篇 |
国内免费 | 4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87篇 |
大气科学 | 172篇 |
地球物理 | 890篇 |
地质学 | 1357篇 |
海洋学 | 370篇 |
天文学 | 68篇 |
综合类 | 501篇 |
自然地理 | 5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120篇 |
2021年 | 141篇 |
2020年 | 174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107篇 |
2017年 | 219篇 |
2016年 | 221篇 |
2015年 | 273篇 |
2014年 | 281篇 |
2013年 | 408篇 |
2012年 | 410篇 |
2011年 | 368篇 |
2010年 | 306篇 |
2009年 | 330篇 |
2008年 | 404篇 |
2007年 | 377篇 |
2006年 | 365篇 |
2005年 | 290篇 |
2004年 | 297篇 |
2003年 | 241篇 |
2002年 | 187篇 |
2001年 | 170篇 |
2000年 | 147篇 |
1999年 | 103篇 |
1998年 | 116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72.
MAPSUV数字测绘成果管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绘成果为区域经济规划、国土资源调查以及农林水利、能源交通、城市规划建设等诸多方面提供大量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基础信息, 因而在整个测绘部门的管理中成果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基于MAPSUV数字测绘平台的成果管理系统, 以工程测量中的地形图为背景, 以各种等级控制点为核心, 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数据库技术、图象处理技术、网络通讯以及多媒体技术, 在测绘行业日常业务的基础上, 开发出了适合实际需要的数字化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成果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 相似文献
73.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的云微物理及区域水分收支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针对高原夏季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大量观测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高原云微物理结构、云中水分转化和区域水分收支特征,本文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并结合高原试验期间的各种观测资料,对那曲观测试验区2014年7月5~6日的一次较为典型的夏季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基本再现高原夏季对流云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夏季对流云中具有较高的过冷云水和霰粒子含量,冰相过程在高原云和降水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面降水主要由霰粒子融化产生。暖雨过程对降水的直接贡献很小,但在霰胚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霰粒子胚胎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冰晶与过冷雨滴的撞冻过程,雪粒子和过冷雨水的碰冻转化及过冷雨滴的均质冻结贡献相对较小。霰粒子的增长过程在12 km(-40℃)以上层主要依靠对冰晶、雪粒子的聚并收集过程,而在其下层的增长过程主要依赖对过冷云水的凇附增长,对雪粒子的聚并收集和凝华增长过程较小。高原那曲地区净水汽收支为正,日平均降水转化率可达20.75%,接近长江下游地区,高于华北、西北地区。该地区日降水再循环率为10.92%,说明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高原降水的水汽来源具有一定的贡献,但高原降水的90%仍然由外界输入的水汽转化形成。 相似文献
74.
渗透率是储层评价和油气藏开发的关键参数.传统测井方法与常规机器学习方法估算的渗透率都是固定值.但由于测井数据本身存在噪声, 渗透率的预测结果可能受到噪声的影响出现测量性的随机误差(即任意不确定性); 同时, 当测试数据与训练数据存在差异时, 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渗透率时可能出现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即认知不确定性).为实现渗透率的准确预测并量化两种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 本文提出基于数据分布域变换和贝叶斯神经网络同时实现渗透率预测及其不确定性的估计.提出方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不同域数据分布的相互转换, 另一部分是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神经网络渗透率建模预测和不确定性估计.由于贝叶斯神经网络存在数据分布的假设, 当标签的概率分布与网络的分布保持一致时, 贝叶斯神经网络可以更好的学习到数据之间的关系.因此通过寻找一个函数将一个原始域的渗透率标签转换为目标域的与渗透率有关的变量(我们称为目标域渗透率), 使得该变量符合贝叶斯神经网络的分布假设.我们使用贝叶斯神经网络预测目标域渗透率以及任意不确定性和认知不确定性.随后, 通过分布域的逆变换, 我们将目标域渗透率还原回原始域渗透率.应用本文方法到某油田的18口井的测井数据中, 使用16口井的数据进行训练, 2口井进行测试.测试井的预测渗透率与真实渗透率基本一致.同时, 任意不确定性的预测结果提供了渗透率预测值受到的测井数据噪声影响的位置.认知不确定的预测结果说明数据量少的位置具有更高的认知不确定性.我们提出的这一流程不仅显示了在储层表征方面的巨大潜力, 同时可以降低测井解释时的风险.
相似文献75.
We have employed 10 digital records and computed the spectral magnitude and the seismic radiated energy for 18 large earthquakes
(M
s≥6) occurred in Eur-asian belt during 1986–1989. The nine digital stations (CD-SN) distribute all over China and one in Germany.
The spectral magnitudes of various period have different stability among stations. The stability is better for maximum spectral
magnitudemi and seismic radiated energyE, their differences among stations are smaller, especially for the stations where the ray path main penetrates the low mantle.
But the stability of corner period is usually not good. The relation between seismic radiated energy and seismic moment magnitudeM
w is lg (E)=1.5Mw+c, wherec is a constant. The maximum spectral magnitudemi=M
w+0.1, it is consistant with theoretical predicti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418–426, 1993.
This work supported by th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Bonn, F. R. Germany. The support is grateful acknowledge. 相似文献
76.
Transformation of Residuals to Avoid Artifacts in Geostatistical Modelling with a Tre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end modell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ural resource characterization. A common approach to account for a variable with a trend is to decompose it into a relatively smoothly varying trend and a more variable residual component. Then, the residuals are stochastically modelled independent of the trend. This decomposition can result in values outside the plausible range of variability, such as grades below zero or ratios that exceed 1.0. We transform the residuals conditional to the trend component to explicitly remove these complex features prior to geostatistical modelling. Back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lled residual values allows the complex relations to be reproduced. A petroleum-related application shows the robustness of the proposed transformation. Furthermore, a mining application shows that when this conditional transformation is applied to the original variable, instead of the residual, simulated values are assured to be nonnegative. 相似文献
77.
78.
Noel Cressie 《Mathematical Geology》1985,17(7):693-702
The relative variogram has been employed as a tool for correcting a simple kind of nonstationarity, namely that in which local variance is proportional to local mean squared. In the past, this has been linked in a vague way to th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although if {Zt; t D}is strongly stationary and normal over a domain D,then clearly {exp (Zt); t D}will stillbe stationary, but lognormal. The appropriate link is made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 universal transformation principle. More general situations are considered, leading to the use of a scaled variogram. 相似文献
79.
80.
一种建筑信息模型与三维数字城市集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IM的发展为数字城市三维模型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据来源,现有研究主要关注BIM空间实体模型向三维表面模型转换,缺少建筑语义信息映射及整体集成方案研究。本文以构成建筑骨架的主要空间构件为研究对象,在参考IFC标准基础上,结合数字城市应用特点设计了具有空间语义一致性的建筑构件信息模型BCM,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信息模型和三维数字城市集成方案。首先,基于CAD图纸开展BIM模型交互式构建,然后,通过空间和语义信息映射将其转换为BCM,并基于ArcGIS Geodatabase建立建筑构件信息库,在三维数字城市场景开展建筑构件信息的集成应用。该方案可实现建筑构件信息与三维数字城市的大规模集成,对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进一步开展建筑内外模型集成展示、建筑节能分析、内部设施管理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