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0篇
  免费   1493篇
  国内免费   575篇
测绘学   2793篇
大气科学   358篇
地球物理   1033篇
地质学   2556篇
海洋学   568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653篇
自然地理   697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331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396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523篇
  2011年   493篇
  2010年   378篇
  2009年   443篇
  2008年   468篇
  2007年   443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54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ABSTRACT

Using Artl@s as an example of a project that relies on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pecific challenges that exist, beyond those frequently discussed in general VGI systems (e.g., participants’ motivation and data quality control) in regard to sharing research data in humanities: (1) most data from the humanities is qualitative and collected from multiple data sources which are often inconsistent and unmappable; (2) data is usually interconnected with multiple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tables which creates challenges for both mapping and query functionality; (3) data is both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Consequently addresses that no longer exist have to be geolocated and visualized on historical basemaps and spaces must be represented diachronically; (4) the design of web map application needs to balance both sophisticated research requirements and a user-friendly interface; (5) finally contributors expect their data to be cited or acknowledged when used in other studies and users need metadata and citation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reuse and repurpose datasets.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how Artl@s, a project which developed a georeferenced historical database of exhibition catalogues, addresses these challenges. Artl@s provides a case study for VGI adoption by digital humanities scholars for research data sharing, as it offers features, such as flexible batch data contribution, interrelated spatial query, automatic geolocalization of historical addresses, and data citation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982.
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缩写为NMR)技术探查地下水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文中简要介绍了NMR找水方法的发展状况,原理和方法特点,重点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利用NMR找水方法在中国一些地区找水取得的成效,最后指出了NMR找水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83.
建立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路基的目标是对青藏铁路工程实验数据、观测数据以及各种专题数据和DEM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形成以基础地理数据为依托,能够进行多时相、多维空间表达的虚拟铁路.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理念、系统集成、系统功能和数据项目.该平台利用GIS组件技术和C#.Net开发工具,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开发而成.为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使用到的数据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平台.  相似文献   
984.
地下工程软弱岩体围岩结构的地震探测技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控制地下工程软弱岩体特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围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以及围岩的地质结构的定量认识,而目前软岩巷道支护难的主要原因是对巷道工程地质条件和围岩结构认识不清、支护对象不明确。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显德汪矿主运输巷道为试验研究对象,采用地震技术对软弱岩体围岩结构进行了全断面探测,实现了岩体结构的空间定位和精确探测,进而为支护形式和支护参数的选择提供了直观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85.
基于Oracle Spatial的空间数据库缓存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racle Spatial是目前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对象关系型空间数据库存储模型,它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可以定义特定的数据类型,具有开放的存储格式,为GIS数据共享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但由于其采用扩展结构的空间数据库模型,对空间数据进行间接存取,数据存储和获取的效率较低。本文在阐述了扩展结构空间数据库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缓存技术来提高数据访问效率,重点研究了空间数据库客户端缓存的关键技术,包括缓存实现机制、数据编码方法、数据一致性控制等,并给出实验对比数据,证明了空间数据缓存技术对空间数据尤其是大数据量空间数据的读取上所取得的成效。最后,本文指出了这一技术尚存在的问题及初步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86.
煤矿瓦斯抽放井要求垂直精度高、井径大,通常采用常规钻探工艺时,需进行3-4次扩孔才能达到最终孔径,施工时间较长,钻进效率较低。此次在端氏煤矿施工的大口径瓦斯抽放井,采用了的一次成井钻进技术及工艺方法,钻进口径达到φ660mm,选用了江汉735型和715型系列镶齿牙轮钻头,采用塔式加重钻具控制并保证了钻井的重直度,采用密度较大的化学泥浆和保持大泵量排渣,避免了井底牙轮钻头的重复破碎,确保了钻进效果。与传统的扩孔工艺相比,缩短了施工周期,成井质量高,提高了钻进效率,降低了钻进成本。  相似文献   
987.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型交叉性学科——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该文对我国高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进行了剖析。为适应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已有28所高校开设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此专业主要设置在理工类普通高等院校,并以测绘科学背景院校为主。不同的学科背景,专业培养目标各具特色,课程体系与结构设置差异较大。为深化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在专业的地区分布、设置院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等方面尚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88.
移动Agent 在集群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任务级的角度,在基于主/从模式的集群系统中引入了移动Agent技术,建立了基于移动Agent的并行计算模型。基于该模型,对移动Agent之间的通信接口、容错机制和负载平衡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89.
China's 12th Five-Year Plan (2011–2015) envisages that shale gas and coal will be central to its energy future. However, for China to meet the energy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objectives set out in its 12th Five-Year Plan it will be reliant on the widespread commercial deployment of two key technologies; hydraulic fracturing combined with horizontal drilling for shale gas, and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for coal. China is moving to acquire these technologies through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diffusion from the US, but progress has been slow, and neither is currently available in China on a commercial scale. Drawing on interviews in the US and China,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hina's expectation of technology from the US may well be disappointed because of factors unique to the U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at have made the development of fracking technology possible and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CCS technology at a commercial scale.

Policy relevance

If China is to meet the energy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objectives set out in its 12th Five-Year Plan it will be reliant on the widespread commercial deployment of fracking and clean coal technologies. While China expects to acquire these technologies via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diffusion from the US, progress has been slow. Because of factors unique to the U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e availability of both technologies on a commercial scale in China is unlikely in the coming years. As a result, Chinese policy makers would be well-advised not to count on these technologies to meet their energy and climate goals.  相似文献   
990.
勘探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表层多为干燥疏松的沙丘和黄土;浅层为沙土、卵石、砾石层,大部分地段不含水,均为松散沉积物。区内断层和褶皱发育,煤层埋藏深度与产状变化较大。针对该区表、浅层和深层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通过不断优化三维地震勘探设计,最终确定了野外数据采集观测系统及激发与接收参数,并在数据处理中,选择了合适的处理技术、处理参数及处理流程,获得了信噪比与分辨率较高的三维数据体,较好的完成了地质勘探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