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7篇 |
免费 | 481篇 |
国内免费 | 4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2篇 |
大气科学 | 294篇 |
地球物理 | 795篇 |
地质学 | 1050篇 |
海洋学 | 427篇 |
天文学 | 67篇 |
综合类 | 277篇 |
自然地理 | 4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156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105篇 |
2017年 | 117篇 |
2016年 | 155篇 |
2015年 | 135篇 |
2014年 | 166篇 |
2013年 | 209篇 |
2012年 | 160篇 |
2011年 | 173篇 |
2010年 | 137篇 |
2009年 | 145篇 |
2008年 | 159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139篇 |
2005年 | 114篇 |
2004年 | 109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Oasisization is a process of converting a natural desert into a man-made oasis in order to satisfy social needs under certain economical and technic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substitutes space for time in order to study physical property changes of oasis soil along the oasisization in about a 1,000-year period.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providing the base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oasis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1) In about 1,000-year chronological scale, the bulk density and the saturated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surface layer (0-20 cm)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land reclamation time, while soil porosity,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and silt cont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il bulk density of the unreclaimed filed (0 year) and the reclaimed field (about 1,000 years) in the surface layer (0-20 cm) are 1.51 g/cm3 and 1.35 g/cm3, the total porosity are 43.16% and 49.27%, the capillary porosity are 38.73% and 47.10%, the water-stable aggregate (0.25 mm) content are 24.60% and 49.59%, the sand content are 85.42% and 61.56%, the clay content are 3.93% and 4.80%,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re 128 cm2/g and 231 cm2/g, and the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re 0.74 cm/h and 0.34 cm/h, respectively. (2) In the first 30 years of the oasis reclamation, the changes are relatively fast, and the rates of the saturated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dry aggregate (0.25 mm), water-stable aggregate (0.25 mm) content,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are 0.01 cm/h·yr, 0.58%/yr, 0.50%/yr, and 1.48 cm2/g yr,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62.
963.
首先,依据摄像机的高度和角度提出了一种加权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将加权面积作为主要特征,利用人体头部和躯干部位梯度方向的不同,结合AdaBoost分类器对人群密度进行智能分级;最后,依据密度分级的结果对不同密度级别的人群分别进行人数统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实时、准确地对地铁站场景的人群进行人数统计。 相似文献
964.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persistent counterclockwise circulation in Suo-Nada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The realistic circulation has been reproduced from the monthly climatological fields
of salinity, temperature along the open boundary, wind, heat flux and buoyancy input from twenty-two major rivers surrounding
the basi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fresh-water discharge from the rivers prov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forcing mechanism
driving the circulation. Th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coastal low salinity water well correspond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clockwise circulation from spring to summer and dissipation from autumn to winter. The circulation was found to
be vertically homogenous and quasi-barotropic. However, confined along the coastal zone is an estuarine flow (i.e., oppositely
directed current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 whose horizontal dimension conforms to the period of maximum buoyancy flux
from the river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flow pattern in Suo-Nada can be separated into two distinct regions where the relative
dominance of estuarine circul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Furthermore, the monthly water exchange capacity for autonomous
purification of the basin has been evaluated from the average residence time of conservative material based on the calculated
current fiel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basin is directly responsible in promoting water exchange
in Suo-Nada.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965.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适度指标标准化方法改进研究——以人口密度指标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极值标准化等传统方法开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中,评价因子与评价结果为线性相关关系难以妥善处理适度指标,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在分析适度指标标准化建模需求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二次函数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并以重庆市人口密度指标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适度指标对评价值的贡献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于二次函数的标准化方法解决了适度指标在不同区间作用方向不同的需求;实证研究表明,改进方法较传统方法评价结论更符合实际,政策启示更符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中的人口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966.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珠海某防波堤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11
高密度电阻率方法在工程勘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明论述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原理、特点。利用本所新购买的由日本生产的MCOHM-21型高密度地电仪,对珠海某防波堤进行了高密度电阻率方法测量,并对测量横剖面利用仪器本身配备的偏移软件进行处理,得到的彩色或灰阶断面图非常直观地反映出防波堤断面的形态分布。对纵测线进行分段测量,采用脱机处理数据,给出整个纵测断面等值线图,反应了防波堤长轴方向上抛石的质 相似文献
967.
基于GIS的重庆市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以重庆市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2006年重庆市1:166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的道路网络数据为参考底图,利用ArcGIS的叠加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重庆市县域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在道路密度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县(片)区的路网密度分布差异从社会经济和地形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2006年重庆市各区县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和地带性,重庆西部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等道路网密度较高,东北部的城口、东南部的丰都等区县道路网密度较低,揭示出重庆市道路密度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部分区县的道路网密度较高,与周边地区的差异相对显著,但尚未连接成面或完全均质化,主要包括西部铜梁片区、东南的丰都等区县;各区县不同等级道路密度空间分异也不尽相同;与地形、经济、人口、城镇用地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重庆市道路密度分布格局与重庆的地势走向和地貌组成的地区分异大体吻合,与各区县GDP发展的空间水平基本耦合,与人口的相关性密切,并且道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加速了城镇建设用地的外扩。 相似文献
968.
土壤有机碳储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单元, 明确土壤有机碳储库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土壤碳封存作用的前提。本研究以东北地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梯度带22个全新世实测土壤剖面为对象, 在AMS14C、OSL年代约束下, 以千年窗口碳密度为框架建立区域全新世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时空分布模式, 从剖面序列和区域尺度分析全新世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 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自全新世以来明显增加, 12~9ka、9~6ka、6~3ka和3~0ka时段累积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21kg/m2、4.28kg/m2、6.92kg/m2和9.83kg/m2; 在空间上, 全新世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上自西南向东北呈增加趋势, 东北部高值区为35~50kg/m2, 西部低值区为4~9kg/m2。无论在空间分布还是时间分布上, 东北地区全新世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受气候要素(尤其湿度)控制。这表明, 全新世生物生产力较为稳定, 当气候偏冷湿时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这也意味着未来气候变暖不利于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封存。
相似文献969.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ZHS),以及北极与其地理共轭的Tromso站(TRO)、地磁共轭的Longyearbyen站(LYB)各自约一个太阳活动周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极区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对太阳活动的依赖性.结果表明,三个台站NmF2月中值随修正太阳10.7 cm通量指数F10.7P(简称P)增大在总体上呈线性增长,这说明在这三个台站,太阳辐射仍是其F2层主要电离源.其中TRO站NmF2与P线性关系最好,ZHS站的次之,LYB站的最差.在日变化中,TRO站NmF2对太阳活动响应最为敏感的时刻出现在地方时中午附近,LYB站出现在磁中午,ZHS站则出现在地方时中午和磁地方时中午之间.这主要是由地理/地磁纬度差异引起的不同强度的光致电离与极区等离子体对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年变化中,TRO站NmF2随太阳活动变化上升最快的季节出现在冬季,夏季上升最慢.在ZHS站与LYB站,NmF2对太阳活动变化的响应都在两分季最为敏感.这种季节上的差异则是由于三个台站光致电离与中性大气成分R[O/N2]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970.
赵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38(10):1080-1085
对正常时段及干扰时段VP垂直摆秒采样数据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观测数据的正常背景和干扰特征,为识别地震异常信息、揭示地壳变化过程提供更加客观的背景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