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35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Geospatial data are gathered through a variety of different methods. The integration and handling of such datasets within a Digital Earth framework are very important in many aspec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ne means of addressing these tasks is to use a Discrete Global Grid System and map points of the Earth's surface to cells. An indexing mechanism is needed to access the data and handle data queries within these cell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general hierarchical indexing mechanism for hexagonal cells resulting from the refinement of triangular spherical polyhedra representing the Earth. In this work, we establish a 2D hexagonal coordinate system and diamond-based hierarchies for hexagonal cells that enables efficient determination of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for various hexagonal refinements and demonstrate its usefulness in Digital Earth frameworks.  相似文献   
152.
用于地震预警的P波震相到时自动拾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P波震相的自动拾取可用于地震预警中地震事件判别和地震定位,是实现基于地震台网地震预警的首要条件.针对地震预警中P波震相拾取的特点,本文发展了一套基于长短时平均(STA/LTA)和池赤准则(AIC)算法的多步骤P波自动拾取技术,应用Delaunay三角剖分提出了一种非几何相关的干扰信号剔除方法,并应用福建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目前方法已经用到了福建省地震预警试验系统中.  相似文献   
153.
陈贺  郭增长  刘轩 《测绘通报》2022,(8):149-154
针对稀疏匹配点无法满足三维重建工作需要及传统密集匹配算法面对明暗变换影像匹配无力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马氏距离与梯度描述符的密集匹配方案。该方案首先利用初始可靠同名点建立同名三角网;然后以各三角形的对应中点作为加密匹配基元,以描述符与马氏距离作为两种影响因素,建立得分计算公式;最后以超过该得分阈值者作为匹配点,遍历所有三角形,更新三角网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没有新的匹配点产生。利用网络公开数据集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密集匹配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算法面对明暗变换影像适应性较差的问题,同时对多种变换影像有着较好的适应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4.
基于无人直升机开展应急测绘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缺乏针对无人直升机航摄系统的测绘质量检查体系及量化指标。本文提出基于Z-5无人直升机及配套航摄系统的测绘质量检查体系,包含数字航空摄影成果检查、空三加密成果检查和数字正射影像成果检查,并明确重要指标的量化数据。通过实际飞行验证,结果表明,Z-5无人直升机航摄系统能够满足应急测绘精度要求,其中4项内容可以进一步提高量化指标阈值,满足更为精准的无人机测绘要求。  相似文献   
155.
数字城市正射影像底图生产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艳妮 《安徽地质》2011,21(3):235-236
以数字黄山1:1000正射影像图(DOM)生产实践为例,介绍了从空三加密、高精度DEM生成、影像纠正、镶嵌到分幅图出图的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156.
朱杰  孙毅中  李吉龙 《遥感学报》2017,21(6):917-927
空间聚类应当同时满足空间位置邻近和属性相似,在此背景下,为满足空间邻近实体之间趋势性和不均匀性的属性聚类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图论和信息熵的空间聚类算法。该算法主要是在Delaunay三角网空间位置聚类基础上,通过引入信息熵,采用多元相似性度量方法以解决二元关系在属性聚类中的缺陷,同时基于"等概率最大熵"原则提出了一种局部参数度量方法,用于表达邻近目标间属性分布的局部变化信息。将本文方法与多约束聚类方法和DDBSC聚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属性空间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本文方法的聚类精度要高于多约束方法和DDBSC方法,尤其是当属性空间分布不均程度不断扩大时,DDBSC和多约束算法会将空间簇内的实体误判为噪声;(2)在对异常值的敏感性问题上,3类方法都能识别出异常值的位置,但DDBSC和多约束算法对异常值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聚类结果会掩盖属性分布的趋势性,本文方法受异常值影响很小。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算例可以发现,在保证空间邻近的基础上本文方法具有如下优势:第一,能反映实体属性在空间分布中的趋势性特征;第二,能满足属性空间分布不均匀;第三,对异常值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57.
针对土地监管中大范围区域GPS坐标转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大范围GPS坐标转换方法.根据土地监管区域的已知控制点构建Delaunay三角网,然后确定待转换点属于哪一个三角形,结合三角形的3个控制点,利用九参数坐标转换模型求解转换参数并转换待转换点.以整个天津市为研究对象,通过BURSA-WOLF...  相似文献   
158.
基于格式塔识别原则挖掘空间分布模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艾廷华  郭仁忠 《测绘学报》2007,36(3):302-308
面向空间群目标的分布模式识别是空间数据挖掘比较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空间认知原理与视觉识别格式塔完形原则并结合空间聚类方法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用于描述实体间差异的"视觉距离"概念,其定义综合考虑视觉识别中的位置、方向、大小差异,通过Delaunay三角网计算几何构造建立该距离计算的模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基于最小支撑树MST的聚类方法,获得与视觉认知相一致的结果。研究试图表明一个观念,即通用性的数据处理模型在GIS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GIS作为"空间认知"科学的原理,作技术方法上的改进,需要考虑认知主体在感知、辨析、识别、推理不同思维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原则。  相似文献   
159.
简要回顾利用"日地关系天文台"(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STEREO)卫星的立体观测资料在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研究方面已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通过极紫外成像仪观测到的日冕极紫外暗化来更准确地估计CME质量,研究CME演化的结构特征;(2)利用STEREO卫星日冕仪的双角度观测,在CME立体传播特征方面取得的新进展;(3)STEREO卫星日球成像仪具有广阔的视场范围,可以跟踪研究CME从太阳表面爆发到形成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Interplanetary CME,ICME),及其在内日球层和近地空间的演化特征以及运动特征等。同时,也介绍了利用三角测量技术测定CME特征物理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0.
《The Cartographic journal》2013,50(3):237-248
Abstract

Since 1906, South Africa boasted an excellent geodetic framework, and in 1920 an official Trigonometrical Survey Office (TSO) was established. In spite of these achievements, the country, by the 1930s, still lacked reliable topographical maps. One reason for this was that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triangulations of the country were still incomplete; another was that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s regards surveys and mapping rested with a variety of statutory bodies instead of just one. In 1934, A. D. Lewis,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Irrigation, committed his department to execute a general topographical survey of the country and produce a topographical map on a scale of 1∶500?000. Lewis’ decision met with much resistance from within the country and abroad, but the project was completed in a record period of 4 years. Published just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map was of inestimable value to the South African Defense Force. It not only became the standard topographical map of large parts of South Africa for many years, but its contents also figured in the first map series of the TS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