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78篇 |
免费 | 2474篇 |
国内免费 | 11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337篇 |
大气科学 | 1669篇 |
地球物理 | 1752篇 |
地质学 | 2534篇 |
海洋学 | 1023篇 |
天文学 | 1008篇 |
综合类 | 1151篇 |
自然地理 | 10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70篇 |
2023年 | 233篇 |
2022年 | 412篇 |
2021年 | 491篇 |
2020年 | 551篇 |
2019年 | 556篇 |
2018年 | 409篇 |
2017年 | 632篇 |
2016年 | 547篇 |
2015年 | 579篇 |
2014年 | 645篇 |
2013年 | 810篇 |
2012年 | 716篇 |
2011年 | 666篇 |
2010年 | 524篇 |
2009年 | 635篇 |
2008年 | 649篇 |
2007年 | 781篇 |
2006年 | 730篇 |
2005年 | 583篇 |
2004年 | 552篇 |
2003年 | 434篇 |
2002年 | 368篇 |
2001年 | 316篇 |
2000年 | 237篇 |
1999年 | 210篇 |
1998年 | 183篇 |
1997年 | 128篇 |
1996年 | 120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90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9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4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杭州L波段和59-701高空探测系统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和59-701高空探测系统的资料异同,采用平均差、均方差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杭州站平行观测一个月资料的温压湿资料,比较其异同及产生原因,为更好利用高空探测资料、改进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提供参考。通过比较发现: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比59-701高空探测系统所测的温度、高度资料更稳定、离散率更小,对提高预报准确率有利。两套系统的温度差值在70 hPa层出现明显拐点,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现代水文与空间数据采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基本定义、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手段、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数据采集、服务等多个不同层面,对传统水文(学)和现代水文(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二者的特征和区别,论述了从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是现代水利的必然要求,而空间数据采集技术是实现这一转变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针对现有地下水空间数据库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基于关系数据库存储的地下水空间信息的数据模型,并利用关系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存储地下水空间数据.文中介绍了地下水空间数据结构并根据地下水特点给出空间数据的存储表的逻辑结构,设计并实现了新型地下水空间数据库.新型地下水空间数据库可以将地下水空间图形和属性统一存储于关系数据库中,改善了传统地下水空间数据库采用文件--数据库混合存储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在实际得到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6.
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业务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近的15年中,国家气象中心的数值预报业务高速度发展,预报模式从北半球模式发展为全球谱模式,并配套建立了资料同化系统和用于降水预报的有限区预报模式,暴雨和台风预报模式正在研制中。目前数值预报时效已延至7天,T6393丙上时的预报水平已优于的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技术在不断改进,最高(低)气温下两天MOS预报精度已接近预报员制作的综合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997.
998.
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系统是为实现国际地球观测组织总体战略目标而设立的区域地球观测合作计划,旨在面向亚大区域国家对地球观测技术的应用需求,保障亚大区域地球观测空间信息的精准获取与主动服务,增强地球观测技术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该计划由地球观测组织亚大区域成员国共同提出,并对亚大地区的所有国家和参与组织开放。通过国际地球观测组织亚大区域政府间合作机制,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建立有效的合作框架,积极协调区域内的地球观测资源设施的互联互通、技术合作与共享服务,促进亚大区域国家在社会经济关键领域的应用,共同应对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和重大灾害的挑战。 相似文献
999.
中国极端气候变化观测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评述、总结了近年有关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成果,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已有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从全国范围看,与异常偏冷相关的极端事件如寒潮、冷夜和冷昼天数、霜冻日数等,显著减少减弱,偏冷的气候极值减轻;与异常偏暖相关的暖夜、暖昼日数明显增多,暖夜日数增多尤其明显,但高温事件频数和偏热的气候极值未见显著长期趋势;全国平均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有所增长,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有较明显增长,而华北、东北中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减少减弱;多数地区小雨频数明显下降,偏轻和偏强降水的强度似有增加;全国遭受气象干旱的范围呈较明显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增加更为显著;登陆和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台风频数有所下降,其造成的降水总量有较明显减少;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从总体上看有显著减少减弱趋势;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夏季雷暴发生频率也存在较明显下降趋势。现有工作表明,在涉及极端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方法方面还有改进余地。观测资料的非均一性,以及观测环境改变和城市化对地面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影响偏差,需要进行深入评价和客观订正。此外,目前对于区域极端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还较薄弱,在极端气候变化机理的研究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