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91篇 |
免费 | 1337篇 |
国内免费 | 5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48篇 |
大气科学 | 515篇 |
地球物理 | 631篇 |
地质学 | 1792篇 |
海洋学 | 287篇 |
天文学 | 27篇 |
综合类 | 984篇 |
自然地理 | 370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304篇 |
2021年 | 366篇 |
2020年 | 348篇 |
2019年 | 377篇 |
2018年 | 291篇 |
2017年 | 400篇 |
2016年 | 419篇 |
2015年 | 416篇 |
2014年 | 492篇 |
2013年 | 593篇 |
2012年 | 660篇 |
2011年 | 581篇 |
2010年 | 484篇 |
2009年 | 415篇 |
2008年 | 427篇 |
2007年 | 432篇 |
2006年 | 413篇 |
2005年 | 364篇 |
2004年 | 351篇 |
2003年 | 290篇 |
2002年 | 263篇 |
2001年 | 230篇 |
2000年 | 173篇 |
1999年 | 138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程滔;李广泳;陶舒;周旭;毕凯 《测绘地理信息》2018,43(3):103-107
提出了一种基于矢栅协同的地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并详细分析了其关键技术。在变化检测指标设计中,提出顾及遥感指数量化范围拉伸的变化发现算法;通过选取试验区,利用统计计算与空间叠置分析,提取出地表覆盖变化发生区域与变化类型信息,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该方法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本底数据作为基础,可获得高精度的地表覆盖变化信息,能够为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一种适用而有效的、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变化信息提取模式。 相似文献
52.
依据云南省者奄—嘎洒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研究了表层土壤中Cr、Ni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农产品Cr、Ni含量特征.结果 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Cr、Ni含量受控于地质背景,光山—和平丫口岩体(σ)发育的土壤中Cr、Ni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层发育的土壤;不同类型土壤中Cr、Ni含量差异较大,且土地利用方式也会对土壤中Cr、Ni含量产生一定影响;研究区玉米、柑橘、茶叶、甘蔗、香蕉、核桃等农产品Cr、Ni含量均未超标,仅11件水稻Cr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占水稻样品总数的11.3%,区内农产品安全性总体较好;区内农用地(水田、旱地、园地、草地)面积为554.73 km2,其中无风险(含量低于筛选值)面积为408.61 km2,占比为73.66%,风险可控(含量在筛选值与管制值之间)面积为112.96 km2,占比为20.36%,风险较高(含量>管制值)面积为33.16km2,占比为5.98%,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针对部分土壤存在Cr、Ni污染风险问题,从水土保持、施肥方式、水旱轮作等角度提出了污染防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3.
光纤监测技术具有分布式、精度高等特点,在地面沉降监测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受限于监测成本较高与监测环境复杂,目前地面沉降光纤监测多通过人工采集数据,限制了在特殊环境变化情况下地面沉降的实时信息获取。文章在地面沉降钻孔全断面光纤监测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建立了基于弱光栅技术的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利用弱反射光栅、时分复用、物联网和数据库等技术,通过4G无线通信手段实现了地面沉降在线自动化监测和远程数据实时采集,并通过客户端系统软件实现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分析。将其应用到衡水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结果表明:钻孔内土层压缩变形主要发生在以黏性土为主的隔水层(Ad2、Ad3、Ad4);受季节性地下水开采的影响,钻孔100~400 m深度范围内砂土含水层存在波动变化,在监测期内,冬季略回弹,随后春季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地下水位下降,土层呈现压缩趋势。监测结果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与准确性,使得整个地面沉降监测流程趋于自动化、规范化和低成本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4.
55.
利用新一代GPM IMERG卫星遥感反演降水数据产品以及NCEP提供的海表温度(SST)、海(陆)-气界面热通量和风场等资料,对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强度变化和降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9年8月4日14:00至9日02:00,显著减弱的环境垂直风切变、SST为29.6~30.4℃的海域为\"利奇马\"提供的感热和大量潜热以及\"利奇马\"环流东侧极为强盛的偏南风低空急流向其输送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使\"利奇马\"强度呈显著增强的趋势。2019年8月9日08:00至13日08:00,随着\"利奇马\"逐渐靠近陆地并登陆,显著增强的垂直风切变、\"利奇马\"从海洋(陆地)获得的潜热显著减小并且同时失去感热、\"利奇马\"环流东侧偏南风低空急流的显著减弱、对流层中低层干冷空气侵入\"利奇马\"环流以及\"利奇马\"登陆后受到陆面摩擦,使\"利奇马\"强度显著减弱。(2)当\"利奇马\"处于中等强度以上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时(垂直风切变≥5 m/s),无论其移动缓慢(移速<5 m/s),还是移动快速(移速≥5 m/s),垂直风切变对其内(距台风中心100 km半径范围)、外雨带(距台风中心100~300 ... 相似文献
56.
57.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气象灾害,其形成依赖于大气环流和沙质地表两种不同密度的物理介质的相互作用,风力条件和下垫面的性质是影响沙尘暴强度和危害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减轻沙尘暴危害的有效方法就是改善沙尘暴源地的下垫面状况,但这需要评估下垫面各因子在不同天气、气候背景条件下对沙尘暴发生的影响程度。从下垫面的角度出发,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例,利用气象资料和实测数据,应用AHP方法对下垫面定性与定量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地区下垫面因子对沙尘暴发生作用的权重,为从下垫面角度研究沙尘暴危险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8.
以1986、1996和2006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采用最大似然法分类,并以同期高分辨率的SPOT5影像进行分类后处理,最后分类后变化检测法监测了福州市1986~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转移模式。结果表明,福州市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乡建筑用地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耕地数量却在不断下降。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府决策等因素是福州市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9.
厚黄土覆盖山区开采沉陷预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铜川矿区90 5山区地表观测站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山区地表移动变形的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获得稳定后的走向、倾向主断面移动曲线,建立了走向主断面的下沉和水平移动表达式,把山区地表移动看作是开采影响分量和开采影响下的山坡滑移分量叠加的结果。用影响函数叠加法确定出该地质条件下的预计参数,分离出山区滑移影响参数P(x),并进行了滑移影响的定量分析和移动变形的预计检验,预计结果与实际吻合程度较好,所提出的参数求取方法和参数可在类似地质采矿条件下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60.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20世纪90年代毁林开荒状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毁林开荒过程是一种林地变为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可以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对这一过程进行监测。本文通过覆盖全国的TM影像数据,对20世纪90年代林地转为耕地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从而对全国毁林开荒过程进行遥感监测。结果表明,该时期有17630km2的林地被开垦为耕地。不同面积等级的开垦过程在不同流域分布也不同:面积小于10hm2和介于10~100hm2的被开垦林地较广泛地分布于各大流域;而面积介于100~1000hm2的被开垦林地主要分布于松辽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东北东部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云南省所在流域;大于1000hm2的被开垦林地则几乎全部分布于松辽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东北东部流域。坡度大于3°的毁林开荒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95%;对土壤侵蚀背景的分析表明,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和轻度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