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70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29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Inspired by Ostrom’s concept of polycentric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aims to refine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through which contemporary access to land is analysed. By drawing on extensive fieldwork and conducting a review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anzania’s 1999 land reform, it challenges some of the main assumptions behind the land access and land grabbing literatures about the level at which agency is placed. Processes governing access to land are more contingent than they are most often depicted, involving actors at the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 actors are often more important than, in particular, the land grab literature tends to suggest. This implies that the state should be seen not merely as a site of ‘legitimate theft’, but also as one in which rights may be uphel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anzania,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analytical a priori assumptions about where agency is placed should be abandoned and replac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actors at all levels.  相似文献   
152.
论水库的三角洲淤积(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韩其为 《湖泊科学》1995,7(2):107-118
根据不平衡输沙方程,论证了水库淤积的三角洲向性。用水库淤积与河床演变通用数学模型对水库淤积过程进行了“试验”,得到了典型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据此对于已形成三角洲的水库,利用非均匀悬移质平衡输沙理论,推导了一整套三角洲形态特征的理论表达式,包括三角洲淤积百发数,前坡淤积百分数、洲面线方程,水面线方程,前坡长度,洲面和前坡淤积物级配及各特征断面的悬移质级配,阐述了三角洲推进的定量方程和三角洲形  相似文献   
153.
GIS专业本科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校所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于各培养单位的教学水平、力量和能力不同,培养出的人才水平良莠不齐,很多单位培养的GIS人才不尽人意。本文根据GIS教育的特点,就GIS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技能培养提出了几点意见,供大家批评与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54.
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非会计专业新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基于对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从教学目标定位、理论教材改革、会计实验设计、教学手段改进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以促进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改建设。  相似文献   
155.
对线路选线航空摄影航线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线路选线航空摄影航线设计入手,就如何确定平均高度平面(基准面)的高度h<,基>,如何保证单条航线的旁向覆盖,以避免航摄的绝对漏洞,及如何判断改线后是否需要补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6.
论水库的三角洲淤积(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其为 《湖泊科学》1995,7(3):213-225
根据不平衡输沙方程,论证了水库淤积的三角洲趋向性.用水库淤积与河床演变通用数学模型对水库淤积过程进行了“试验”,得到了典型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据此对于已形成三角洲的水库,利用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理论,推导了一整套三角洲形态特征的理论表达式,包括三角洲淤积百分数、前坡淤积百分数、洲面线方程、水面线方程、前坡长度、洲面和前坡淤积物级配及各特征断面的悬移质级配。阐述了三角洲推进的定量方程和三角洲形成的条件,包括水库淤积百分数及水位变幅。对三角洲的形成、形态特征、推进及转化作了较全面和系统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7.
黑河下游额济纳三角洲河道渗漏对地下水补给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河道渗漏是河道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一种主要方式. 河道渗漏系数是确定河流与地下水之间转化量的重要参数, 也是建立地下水模型的关键. 从河道渗漏运动的研究方法、 河道渗漏时空动态变化、 河道渗漏特征规律与机理以及河道渗漏模拟研究等方面入手,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河道渗漏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 同时对黑河下游额济纳三角洲地区的河道渗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 针对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三角洲水系与河道特点, 提出如下建议: 从河道渗漏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入手, 开展典型渗漏观测试验、 进行河水位、 流量、 河床含水量、 地下水位的连续观测和同位素示踪试验, 测定河道渗漏与地下水运动参数; 建立河道渗漏模拟模型, 模拟和预测不同情景下河道渗漏过程. 为该地区的河道渗漏补给地下水的定量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和维护绿洲稳定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8.
吴根耀 《古地理学报》2005,7(3):405-416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的若干思考的核心,是以活动论的构造观指导盆地分析。本文强调以发展的、动态演化的思路来研究盆地。现存的一个盆地,可能只是地史期间大盆地的残余(或残留)部分;或是原来彼此分开和独立的几个盆地内的沉积记录组成的沉积物拼盘。一个盆地内现存的次级构造单元可能由年轻的造山运动形成;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原来的次级单元已被后来的构造-热事件模糊或遮蔽了。在盆地的建造过程中,隆起(包括次级隆起)的时起时伏十分常见;相应地,盆地间的时分时合也十分常见。在泛大陆旋回与大盆地发育间有着内在联系,即:大盆地发育受邻侧的洋盆演化和造山过程制约,故“盆”“山”间的耦合分析是正确认识盆地动态演化的钥匙。体现在构造--古地理重建中,造山带古地理学倡导原地的古地理重建与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相结合且以后者为主。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可通过定量的(如基于古地磁资料的重建)和定性的两条途径实现。文章讨论了定性重建中的5个要点:1)时间上,要结合“反序”的研究,2)空间上,要结合“反转构造”的研究,3)强调构造复位在古地理重建中的意义,4)盆地建造阶段中的改造事件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和5)盆地动力学与造山动力学的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159.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3):394-403
Abstract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proceeding rapidly in step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a structural shift in employment from farming to industrial, commercial, and service jobs. Two additional causal factors drive the recent rapid urbanization. First, policies related to migration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have been relaxed to allow more farmers to move to cities as transient workers. Second, economic reforms have resulted in new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at promote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rade activities in coastal areas. The results are seen in the emergence of four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coastal areas (Shanghai-Nanjing, Beijing-Tianjin-Tangshan, Canton-Hong Kong, and Dalian-Shenyang). These metro regions have markedly different demographic, employment, migration, and foreign investment patterns from other parts of China. Such patterns presage the likely future form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s the country enters a period of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60.
根据多时相的遥感资料对福州市闽江南北港(包括马尾港) 近20 多年来的堤岸、沙洲、旱出滩、浅滩的冲淤变化进行研究, 并对其变化原因作了一些分析。认为福州南北港及马尾港的冲淤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