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9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399篇
测绘学   545篇
大气科学   104篇
地球物理   291篇
地质学   1380篇
海洋学   18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80篇
自然地理   53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Understanding the diverse ways that landscape connectivity influences the distribution of microbial species is central to managing the spread and persistence of numerous biological invasions. Here, we use geospatial analytics to examine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hydrologic connectivity of landscapes influences the transport of passively dispersed microbes, using the invasive plant pathogen Phytophthora ramorum as a case study. Pathogen occurrence was analyzed at 280 stream baiting stations across a range of watersheds – exposed to variable inoculum pressure – in California over a 7-year period (2004–2010).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we modeled the probability of pathogen occurrence at a baiting station based on nin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 developed a novel geospatial approach to quantify the hydrologic connectivity of host vegetation and inoculum pressure derived from least cost distance analyses in each watershed. We also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ithin the immediate neighborhood of a baiting station.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ampling period, the pathogen was detected at 67 baiting stations associated with coastal watersheds with mild climate conditions, steep slopes, and higher levels of inoculum pressure. At the watershed scale, hydrologic landscape connectivity was a key predictor of pathogen occurrence in streams after accounting for variation in climate and exposure to inoculum. This study illustrates a geospatial approach to modeling the degree to which hydrologic systems play a role in shaping landscape structures conducive for the transport of passively dispersed microbes in heterogeneous watersheds.  相似文献   
72.
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库时应根据实用和规范的设计原则,来确定数据库的内容和建库路线。  相似文献   
73.
张辉  秦玉斌 《安徽地质》2002,12(4):293-297
本文以桥目标成本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系统地指出了降低灌注桩工程成本的途径.对于桥梁灌注桩以外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了信息化测绘保障体系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构建信息化测绘保障体系应强化的四种信息意识和应把握的四个重点问题,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75.
以哈尔滨市为例,探讨如何建立城市级空间数据共享和地理信息服务中心,从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中心和空间数据共享与服务两个方面来阐述在进行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时要着力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力求建立完善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为城市级的地理信息行业应用和公众应用提供完整、统一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6.
施工放线作为园林施工的第一道实施步骤,对园林设计物化的准确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与传统园林放样方式的对比和分析,对全站仪在园林施工放样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7.
宗钟凌  鲁先龙  李青松 《岩土力学》2018,39(Z1):362-368
通过现场桩基承载力试验,对静压钢管注浆微型桩抗压与抗拔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实测Q-s曲线,研究压力注浆工艺及注浆体积比对微型桩抗压极限承载力、抗拔极限承载力以及极限侧阻力的影响,分析注浆微型桩的桩土作用机理,对微型桩抗拔极限状态进行讨论,建议微型桩设计抗拔系数 极限抗拔位移。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地基中静压钢管注浆微型桩较未注浆钢管微型桩,桩基极限承载力提高显著,桩基抗拔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78.
王九林 《福建地质》2004,23(3):144-147
通过多年来在福州市区施工地热井的实际经验,阐述了在各种复杂的地层钻进工艺技术,以及在地热井施工过程中的护壁、清渣、防斜孔等问题作分析,提出了提高钻井速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9.
建筑垃圾是城市市政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堆填处理可能造成场地及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污染。传统观念认为,建筑垃圾中多为惰性或无害成分,对地下水影响有限,缺乏关于建筑垃圾堆填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的研究。选取2处建筑垃圾堆填场地,通过对场地周围地下水采样分析,得到场地周边地下水化学指标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识别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从而定量评价建筑垃圾填埋对周边地下水水质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填埋会显著影响周边区域地下水组分的浓度和质量,尤其是TDS、TH、Ca2+、SO42-等组分显著受到影响,填埋时间越长、填埋体量越大,影响程度越深。两场地区域范围内Na+、Ca2+、Mg2+、SO42-和TDS 5个组分或指标的空间分布整体变化趋势较一致,均表现为垃圾填埋场附近沿地下水流下游方向的点位浓度较高,其他点位浓度较低,验证了建筑垃圾填埋对区域地下水质量的影响。PMF来源解析确定两场地周边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有建筑垃圾填埋、岩石风化溶解、水岩相互作用和农业活动,在场地一来源贡献占比分别为29.2%、21.6%、24.2%和15.1%,在场地二贡献占比分别为15.6%、23.2%、28.4%和18.2%。两场地周围地下水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深,人为污染源正在成为地下水中离子组分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0.
在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分析和隔夹层分布等研究基础上,笔者采用相控方法进行渤海MN油田南区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在沉积相模拟中,以沉积模式为蓝本,将沉积亚相展布、井震结合预测的泥岩夹层分布等确定性认识和随机模拟技术相结合,同时依据各沉积亚相内储层发育的特征和差异,选择不同的“砂包泥”和“泥包砂”模拟思路,实现逐级相控、定量表征储层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以精细油田地质特征认识为基础,采用多条件地质约束的相控建模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沉积认识,提高储层建模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