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提出一种基于SRG剖分方法的剖分编码与经纬度坐标之间的转换算法,不涉及任何投影变换,计算过程只需加、减、乘、除简单算术运算,计算速度快,且SRG剖分编码本身就具有固定的方向性,利于邻近搜索。算法中采用坐标系辅助区分一些难以区分的菱形块,降低了转化误码率,进而提高了转换的精度。  相似文献   
32.
依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选取我国低纬高原地区2个典型旅游城市——昆明和大理,进行了气候季节平均态,季节开始日期及长度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气温演变分析。(1) 昆明、大理是高原“无夏区”,一年仅有春、秋、冬三季,属“春秋型”城市,春、秋季为295 d和290 d,占全年的80.8%和79.5%。(2) 随着气候变暖,昆明、大理春、秋、冬三季比例发生了改变,春、秋季增加,冬季缩短,昆明变化幅度强于大理。(3) 昆明、大理春季始于2月9日和2月10日,春季长度为117 d和123 d;秋季始于6月7日和6月13日,秋季长度为178 d和167 d;冬季始于12月1日和11月27日,冬季长度为70 d和76 d;昆明、大理“春常在、秋长驻、冬短暂”特征显著。(4) 近60年来,昆明、大理春季开始日呈提早趋势,秋季开始日呈稍推迟趋势,冬季开始日呈推迟趋势;昆明、大理春季长度增加;昆明秋季长度略增加,大理秋季长度略减少;昆明、大理冬季长度减少。(5) 昆明、大理春分节令日气温阀值为14.8 ℃和14.2 ℃,夏至为20.3 ℃和20.5 ℃,秋分为17.4 ℃和17.5 ℃,冬至均为7.9 ℃;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京和上海相比,昆明、大理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令上具有“春暖、夏凉、秋爽、冬暖”特征;近60年来,四个节令日气温年际变化呈升高趋势,尤以春分、秋分增暖显著。  相似文献   
33.
彭国平 《气象科技》2017,45(5):876-881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资料,用网格地闪密度数据表征地闪的空间分布,测站距离因子表征探测站布局,对2015年地闪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密度与因子之间存在负相关,其中雷电流幅值5~30kA的密度分量与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大于30kA的密度分量与因子相关不显著。同时发现探测站布局对地闪空间分布的疏密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密度进行修订,以消除测站布局的影响。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及其残差理论,建立了网格地闪密度的修订模型和相对探测效率的统计模型。验证了密度分段修订和不分段修订结果的一致性。通过对理论探测效率和相对探测效率的对比分析,论证了地闪密度修订方法和相对探测效率统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4.
北纬35°线附近上地幔软流圈活动格局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安宁 《地震工程学报》1999,21(2):144-148,166
北纬35°线是一条地震特发带,上地幔软流圈对流方向恰好在该线附近发生 转换,研究结果表明,北纬35°线附近上地幔软流圈活动格局与地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5.
像平面坐标到经纬度坐标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坐标转换是所有的遥感、GIS、航测等软件都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功能,在功能实现中会遇到大规模的矩阵运算问题,而灵活运用IDL编程工具中的结构数组运算能大大地简化计算步骤,加快图像处理的速度。本文运用IDL设计了坐标转行算法,对于一幅row(行)、col(列)的图像,在已知该幅图像其中一个像元点在图像中的像元位置和经纬度坐标的情况下,利用该算法能够实现整幅图像中所有点的经纬度坐标的计算,并验证了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36.
李桂华  金少华 《气象》2005,31(5):17-20
雹云识别是一个多参数的模式识别问题,应用物元可拓思想将单参数雹云识别的不相容性转化为相容性问题。在与成都地区雹云识别的物元可拓模型进行对比后,根据低纬高原地形及气候特点,通过适当增加参数,构造完成低纬高原雹云识别的物元可拓模型,以此进行雹云识别,准确率达86%以上。  相似文献   
37.
杨在林  许华南  黑宝平 《岩土力学》2013,34(8):2378-2384
采用Green函数、保角映射等方法分析SH波上方垂直入射时弹性半空间中椭圆形弹性夹杂与任意方位裂纹的相互作用。首先,求解含椭圆形弹性夹杂的弹性半空间内任意一点承受时间谐和出平面线源荷载作用时的位移基本解,即Green函数,再结合裂纹切割法构造裂纹,得到SH波上方垂直入射时椭圆夹杂和裂纹同时存在条件下的位移场与应力场。作为算例,给出大量的数值结果,探讨不同参数情况下弹性夹杂周边动应力集中系数(DSCF)、地表位移及裂纹尖端动应力强度因子(DSIF)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参数的变化会对三者的分布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浅埋隧道围岩应力场的计算复变函数求解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受地表边界和地面荷载影响的浅埋隧道的围岩应力场,由于在数学处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用解析解来进行分析,而通常采用边界元或有限元的数值方法来解答。为了求解浅埋隧道的应力场,采用边界配点来确定边界条件,同时用保角映射将一个含圆孔的半无限空间区域映射为圆环域,然后把这个区域内的解析函数展开成Laurent级数的形式,利用Muskhelishvili的复变函数理论和最小二乘法来确定解析函数的各项系数,从而求得浅埋隧道围岩压力的半数值、半解析解,最后通过算例给出了围岩应力的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精度高、计算量小,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9.
半无限含水层中带衬砌隧洞渗流解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磊  谢康和  卢萌盟  王坤 《岩土力学》2011,32(1):304-308
现有关于半无限含水层中隧洞渗流的解析解不能考虑衬砌部分排水的特性。假定土体和衬砌均为饱和均匀连续介质,采用土体与衬砌分算;利用复变函数解决孔口问题基本方法,对土体采用共形映射坐标变换,将土体中的渗流方程转换为与衬砌部分类似的二维Laplace方程圆环域的Dirichlet问题;通过Fourier解法,根据边界条件并利用流量连续条件,求得半无限空间中带衬砌隧洞渗流量和衬砌周边水头解析解答。分析了径深比、土体与衬砌渗透系数相对值、内壁水压力等因素对渗流量和衬砌周边水头的影响,并与数值算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浅埋隧洞该解析解仍具有较好的精度,是简便、实用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0.
The longest total solar eclipse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occurred in South and East Asia on July 22, 2009. Ionospheric response to this rare total solar eclipse which was observed right from the time of sunrise in the Indian zone, has been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obtained from thre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receivers located at Udaipur, Hyderabad and Bengaluru, and electron density obtained using space based GPS-Radio Occultation technique. The study reveals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the electron density and TEC that persisted up to 2 h past the last contact even during early morning eclipse. These observations imply that during the early morning eclipse, the production and loss of ionization dominate over the plasma transport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