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三星堆文明消失原因的古环境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消失,古环境演变应是重要原因,与全球性古气候环境变化直接相关.通过对古蜀(广汉)地区古环境演化研究得出,3.0 ka B P左右该区古环境演化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也有气候变冷、环境恶化的事件发生.推断该区古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洪水流量突发性质的变幅增大,导致山前冲积扇上的河流摆动迁徙加强,以致其中一次突发性河流改道冲毁了三星堆古城.  相似文献   
72.
A great deal of palaeoenvironmental and palaeoclimatic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 predominant tem-perature drop and an aridification occurred at ca. 4.0 ka BP. Palaeoclimate studies in China support thisdedution. The collaps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at ca. 4.0 ka BP in the Nile Valley and Mesopotamia hasbeen attributed to climate-induced aridification. A widespread alternation of the ancient cultures was alsofound in China at ca. 4.0 ka BP in concert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civilizations in the Old World. Palaeo-climatic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abrupt climate change at 4.0 ka BP is one of the realizations of the coldphase in millennial scale climate oscillation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modulation of the ThermohalineCirculation (THC) over the Atlantic Ocean. Therefore, this study conducts a numerical experiment ofa GCM with SST forcing to simulate the impact of the weakening of the THC. Results show a drop intemperature from North Europe, the northern middle East Asia, and northern East Asia and a significantreduc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East Africa, the Middle East, the Indian Peninsula, and the Yellow RiverValley. This seems to support the idea that coldness and aridification at ca. 4.0 ka BP was caused by theweakening of the THC.  相似文献   
73.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是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通过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海岛海域生态修复,使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改善,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为了客观评价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修复效果,文章借鉴我国海洋整治修复项目实践情况,围绕“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美丽海洋建设目标,构建了涵盖16个指标的蓝色海湾指数评估体系,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人居环境改善等角度科学反映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并以第一批温州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为例,实施蓝色海湾指数评价。蓝色海湾指数评估体系的构建对于全面掌握全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实施情况,科学指导修复工程的有序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为我国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4.
地质工作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地质勘查单位应转变发展思路,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积极探索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为水生态保护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协助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全方位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相似文献   
75.
通过梳理17世纪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粤港澳大湾区适应洪涝环境的地域开发典型模式,发现该地区根据洪水和潮水不同作用特点形成3种模式:1)北部肇庆、高要、清远、三水一带的低塱地区,以洪水影响为主,利用西江洪水期旺发的鱼苗资源进行涡塘养殖,发展种植耐涝的深水稻和经济水生植物;2)中部南海、顺德、高明洪潮叠加区普遍开发为连片桑基鱼塘,发展一套防洪抗涝与利用洪水期潮水排灌的技术体系;3)中山、番禺、东莞、新会一带的沿海口门区以潮水作用为主,当地通过沿岸浅滩大量投石修筑小型丁坝、种植水草等技术措施加速滩涂泥沙淤积,围、垦开发。滩涂开发过程中创造性地利用洪潮加速潮滩植物群落演替,以及排灌、改良培肥水稻土、选种适生作物。这3种开发模式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地域开发中变害为利的具体实践,总结其人水和谐的经验,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6.
海洋是青岛的特色和优势。本文总结和分析了青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并对未来一个时期城市发展,特别是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城市战略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关系。实现优化海洋资源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相统一,不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77.
西辽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生态背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孢粉、炭屑显微结构、古土壤遥感资料,并结合西辽河流域文化景观的时空格局,探讨了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机制.历史时期西辽河流域的环境变化有两个适宜期和两个欠适宜期,与此相适应,文化景观则表现为农业文化的3次兴盛:上古农业文化兴盛期;中古农业文化兴盛期;近代农业文化兴盛期.在这3个农业兴盛期中,人类生态足迹逐渐扩大,对资源的利用程度逐渐加强,对该区域的景观面貌的影响逐渐增大.西辽河流域景观演变不表现为简单的南北摆动,而是表现为区域尺度上景观的"弹性变化".  相似文献   
78.
吴文祥  刘东生 《地学前缘》2002,9(1):155-162
5 5 0 0aBP气候事件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全新世气候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促进了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和尼罗河流域埃及古代文明社会的诞生 ,对中国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形成地理限制可能是中国地区未能像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一样在 55 0 0aBP前后形成文明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9.
本文收集整理了中国不同气候区84个地点110条4.0 ka BP前后的古气候、古环境记录,以讨论该时段前后气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史前文明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4.0 ka BP前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以降温为主.从湿度变化上看,北部、西北部的干旱区以及东部季风区的大部分地区气候为干或偏干状况,仅有少数记录,如长江下游、黄土高原中部偏南地区为“洪水”频发表征的湿度增加.总体上看,4.0 ka BP前后,中国气候似乎并未呈现“南湿润北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部分地区出现的湿度增加或土壤侵蚀加剧情况,或与4.0 ka BP前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变化引起季风降水的季节性分布差异加大有关.同时,中国北部、中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文明在该时段的普遍衰退,则表明气候、环境变化是4.0 ka BP前后史前文明变迁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0.
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依法立园、依法护园"的实践入手,简要回顾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的出台和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依法保护湿地和弘扬生态文明"对西溪湿地的价值导向及实践意义,从而提出"依法保护、依法管理、依法利用、依法行政"的四大举措,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历史与现实和谐、政府与群众和谐"的"和谐西溪"的目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