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8篇
  免费   1624篇
  国内免费   1852篇
测绘学   5355篇
大气科学   2020篇
地球物理   2255篇
地质学   3214篇
海洋学   1261篇
天文学   1232篇
综合类   1426篇
自然地理   1451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475篇
  2021年   615篇
  2020年   636篇
  2019年   683篇
  2018年   490篇
  2017年   792篇
  2016年   719篇
  2015年   742篇
  2014年   845篇
  2013年   1032篇
  2012年   915篇
  2011年   834篇
  2010年   675篇
  2009年   846篇
  2008年   862篇
  2007年   1002篇
  2006年   925篇
  2005年   769篇
  2004年   724篇
  2003年   546篇
  2002年   467篇
  2001年   391篇
  2000年   325篇
  1999年   284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166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1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5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杨文越  李涛  曹小曙 《地理科学》2016,36(4):491-501
通过构建交通CO2排放模型对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交通CO2排放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取“由大到小”逐步回归的建模方式,在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引入时间固定效应,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交通CO2排放的社会经济、城市形态、交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期间,中国交通CO2排放总量和人均交通CO2排放量分别以9.29%和8.69%的年均增速增长,前者的区域差异呈先增后减趋势,后者的区域差异则首先呈周期性波动,而后一直保持减少趋势。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交通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是交通CO2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城市人口密度对交通CO2排放亦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应加强对城市人口密度的规划控制,以避免因人口过度集聚而额外增加产生交通CO2排放。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交通CO2排放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但小汽车拥有率对交通CO2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32.
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地理学主要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不同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本文在思考以往地理学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将地理学研究范式概括为: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和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对不同地理科学问题应选取不同的范式加以研究,对有些复杂科学问题应采用多种研究范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33.
叙述了面向“数字城市”多源数据的空间数据立方体空间度量的基本定义;描述了空间度量的聚集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图例阐述了点状、线状、面状空间度量的聚集过程;解释了空间数据立方体维上钻、维下翻、维层次上钻、维层次下翻的空间度量聚集操作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934.
云南松根系对土壤牵引效应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跃明  张云伟  周跃 《山地学报》2002,20(4):476-479
目前在野外对云南松根系与土壤的机械效庆的研究,由于测试研究受多种因数的影响,开展研究困难较大,研究精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对较深入的描述根系与土壤相互作用的机械效应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基于这一实际,设计了能在室内和野外进行实时测试分析的测试系统,并配套了支持PCMCIA插槽的DAQP-12型模数转换(A/D)卡,以及直流电供电的QT-300型调理装置。结合所配套的硬件,利用Visual C在Windows95/98平台编写了软件,经过实际试验测试,系统各项性能能够满足云南松根系对土壤的机械效应研究的测试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935.
936.
937.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空间结构不断重组,导致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土资源无序开发日益严重,因而优化国土资源空间格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对土地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土地规划方法有待改革。在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开发理念下,总结土地自然过程基础对土地规划的影响,实现“山水路林田生命共同体”的协调规划发展。其次,“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云计算、空间数据整合、云分析等技术对土地规划方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最后,针对土地规划数据特殊性、移动用户终端的广泛性,提出应创建土地规划云服务平台,使土地规划实现数据集成管理和更新,从而提高土地规划质量。  相似文献   
938.
讨论空间应用的一种面向问题的表达方法与实现机制。为解决空间应用的描述问题,在建立时空一体化空间数据模型基础上,定义了对SQL进行扩展的时空复合查询语言,实现了对空间应用问题的非过程化描述;研究复杂空间应用的表达问题,讨论时空复合查询语言的限制,并在语言中引入流机制,通过空间应用问题的组合实现更为复杂的空间应用,并支持空间数据分布式计算;最后给出若干空间应用实例及其面向问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939.
With recent advances in remote sensing, location-based services and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the production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has exponentially increased in the last decades. Furthermore, to facilitate discovery and efficient access to such information,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s were promoted and standardized, with a consideration that metadata are essential to describing data and services. Standardization bodie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have defined well-known metadata models such as ISO 19115. However, current metadata assets exhibit heterogeneous quality levels because they are created by different producers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address quality-related concerns, several initiatives attempted to define a common framework and test the suitability of metadata through automatic controls. Nevertheless, these controls are focused on interoperability by testing the format of metadata and a set of controlled element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methodology of testing the quality of metadata by considering aspects other than interoperability. The proposal adapts ISO 19157 to the metadata case and has been applied to a corpus of the Spanish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our quality check helps determine different types of errors for all metadata elements and can be almost completely automated to enhance the significance of metadata.  相似文献   
940.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utility of the iterative proportional fitting procedure (IPF) in generating disaggregated spatial data from aggregated data and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cedure. Estimates of individual level data created by IPF using data of equal-interval categories are reliable, bu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stimation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sample size. The improvement usually is enough to offset the increase in error created by other factors. If the two variables defining the cross-classific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and the number of categories in each variable is larger than two, then IPF is preferred over an independent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