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8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测绘学   173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272篇
地质学   582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2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81.
王倩    陈建平   《地质通报》2009,28(2-3):285-288
分形理论研究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无序(无规则)而有自相似性的系统。在地球系统中,许多地学现象的空间展布具有分形结构。蚀变作为一种地质记录,其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同时蚀变也是一种异常,而分维与异常又往往具有一定的关系。利用分形理论的求和法(即像元亮度-面积模式)进行遥感蚀变异常的提取和分级较为有效,可以弥补传统的门限化方法和利用灰度直方图目视确定突变点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82.
The effects of frictional forces acting on the sidewalls of buried box culverts are presented as determined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and detailed soil modelling. The possibility of reducing earth pressure on deeply buried concrete box culverts by the imperfect trench installation (ITI) method has been contemplated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limited research results published primarily regarding the qualitative aspect of load reduction in ITIs. It was foun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is study that significant frictional forces develop along the sidewalls of box culverts and adjacent sidefills in ITIs. Curren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 provisions do not consider these frictional forces, but they cannot be neglected in ITIs, as their effect is dominant. An optimum geometry for the soft zone in ITIs is presented to maximize earth load reductions. Th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t the box culvert–soil interface was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otal earth pressure acting on the bottom slab. Predictor equations for earth load reduction rates were formulated for ITIs incorporating the optimum soft zone geometry based on the FEM.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3.
利用1976、1989、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运用GIS和分形理论研究干旱区典型流域——玛纳斯河流域近3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复杂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各时段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分布具有分形结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形状复杂性和斑块的稳定性波动变化,1976、1989、2005年三时期的各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总平均分维值分别为1.394 0、1.363 4和1.389 9。总平均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606 0、0.636 6、0.610 1。三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平均稳定性排序为:沙地>未利用土地>居民点工矿用地>水域>林地>草地>耕地>盐碱地。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稳定性相对较差。通过对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复杂性和稳定性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协调水土开发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4.
一种新的粒度指标:沉积物粒度分维值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柏春广  王建 《沉积学报》2003,21(2):234-239
根据分形理论,对1000个不同类型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形结构及其分维值作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各类型沉积物都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并且各自有着不同的分维值。粒度分维值的大小与分选好坏密切相关。没有经过外力搬运与分选的风化破碎物质(碎屑物)——断层泥、冻土的粒度分维值接近于碎形体的分维值2.60左右;经过外力搬运但分选作用较弱的冰碛物、水石流、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分维值也接近2.60;而经过强烈外力分选作用的河床、湖泊沉积物、潮滩及海底沉积物的分维值明显偏小。鉴于此,本认为分维值可以作为沉积物类型判别的重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85.
估算岩石断裂面粗糙度的一种分形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更为简单的估算岩石断裂面粗糙度值的分形模型,可用来模拟岩石断裂面剖面线。断裂面愈粗糙,其分维值也愈大,并建立了分维值与JRC值之间的经验方程。  相似文献   
86.
土壤大孔隙流研究中分形几何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大孔隙使水及溶质快速穿过土壤,污染地下水,确定土壤大孔隙流性质需要大量的野外和室内实验。本文在对分形几何概念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形几何在土壤大孔隙流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结果表明应用分形几何确定土壤大孔隙流性质是一种省时、省力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方法,最后对分形几何在土壤在大孔隙流研究中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7.
朱令人  王海涛 《内陆地震》1990,4(4):310-318
从信息论原理和分形几何学的观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分析研究1988年澜沧—耿马7.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信息、信息熵和分维的变化特征表明,地震前1—2年内,中、小地震活动的信息熵、缺信量和容量维、信息维出现明显的低值变化过程,反映了地震前兆的减熵、降维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震前,一定区域内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8.
淮南矿区潘三矿构造发育规律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煤层构造形态空间分析、断裂要素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并引入断裂分形维数指标作为刻划断裂构造发育强度的指标之一,对准南矿区潘三矿地质构造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揭示了矿井地质构造发育的南北分带性和东西分区性特征。  相似文献   
89.
信号滤波是信息科学中的基础性技术之一,在通讯、国防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分形维数的计算给出了一种自适应分形滤波方法.实验仿真证明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去除信号中的噪声.  相似文献   
90.
侯亚丽  匡文慧  窦银银 《地理学报》2022,77(11):2687-2702
超大城市是全球经济、文化以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承载体和重要纽带,其形态结构特征和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影响的典型表现,然而当前对于全球超大城市形态特征及扩张模式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2000—2020年全球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GULUC-30),利用城市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分析了超大城市用地的时空变化规律;而后运用面积—半径标度分析模型研究了超大城市的分形特征及扩张模式,最后基于城市用地面积和城市人口之间的线性关系评价城市用地效率。结果发现:① 2000—2020年东南亚和东亚的中国超大城市用地扩张最剧烈,城市用地面积分别扩张了3148.32 km2和5996.26 km2,城市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平均值大于3;② 2000—2020年超大城市的形态特征和扩张模式向着更加集约和紧凑的方向发展,径向维数平均值由1.54增加至1.56,分维差呈逐年减少趋势,城市内部结构一体化特征显著;③ 北美和欧洲的超大城市用地效率低,2020年城市用地面积与城市人口比值系数范围为0.89~4.11;南亚和非洲城市用地效率高,比值范围为0.23~0.87。超大城市空间扩张格局和形态变化的认识对于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严格控制超大城市扩张规模,促进城市用地的均衡发展是建设韧性城市和实现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