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03篇 |
免费 | 338篇 |
国内免费 | 4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01篇 |
大气科学 | 173篇 |
地球物理 | 409篇 |
地质学 | 1038篇 |
海洋学 | 247篇 |
天文学 | 208篇 |
综合类 | 367篇 |
自然地理 | 12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198篇 |
2021年 | 204篇 |
2020年 | 182篇 |
2019年 | 227篇 |
2018年 | 131篇 |
2017年 | 228篇 |
2016年 | 220篇 |
2015年 | 193篇 |
2014年 | 195篇 |
2013年 | 286篇 |
2012年 | 263篇 |
2011年 | 206篇 |
2010年 | 161篇 |
2009年 | 191篇 |
2008年 | 215篇 |
2007年 | 233篇 |
2006年 | 213篇 |
2005年 | 198篇 |
2004年 | 197篇 |
2003年 | 160篇 |
2002年 | 140篇 |
2001年 | 111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是缓解“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调研国际上一些主要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状况,剖析了当前国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指导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目前,国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形成了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扩大城市生存空间、建立集约型城市、构建舒适宜居城市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并以建设绿色、智慧的立体化城市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在充分吸收和学习国际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结合自身城市特点,高质量开发城市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82.
城市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城市群演化包含了诸多内容 ,如人口、产业、城市类型、城市职能等 ,而空间过程是最直接、最综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83.
针对当前网络地图服务现状,认为在网络地图服务中引入自适应理论与技术是提升地图服务智能水平与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分析地图可视化领域自适应相关研究基础上,立足于自适应环境和主体多元需求的阶段性改变,梳理与客体相应的自适应因素,提出了网络地图服务自适应层次模型.阐明了该模型中5个自适应层次的关键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要点,进而探讨了网络地图服务自适应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4.
85.
86.
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Us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and use data of each region of China in 2007,this paper established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model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and estimated the carbon emission amount of fossil energy and rural biomass energy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in 2007.Through match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tems with indus-trial spaces,this paper divided industrial spaces into five types:agricultural space,living & industrial-commercial space,transportation industrial space,fishery and water conservancy space,and other industrial space.Then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each industrial space.Finally,advices of decreasing industrial carbon footprint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pace pattern were put forward.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1)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 in 2007 was about 1.65 GtC,in which the proportion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fossil energy was 89%.(2)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space of China in 2007 was 1.98 t/hm2,in which,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living & industrial-commercial space and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ial space was 55.16 t/hm2 and 49.65 t/hm2 respectively,they were high-carbon-emission industrial spaces among others.(3) Carbon footprint caused by industrial activities of China in 2007 was 522.34 106 hm2,which brought about ecological deficit of 28.69 106 hm2,which means that the productive lands were not sufficient to compensate for carbon footprint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and the compensating rate was 94.5%.As to the regional carbon footprint,several regions have ecological profit while others have not.In general,the present ecologi-cal deficit caused by industrial activities was small in 2007.(4) Per unit area carbon footprint of industrial space in China was about 0.63 hm2/hm2 in 2007,in which that of living & indus-trial-commercial space was the highest (17.5 hm2/hm2).The per unit area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spaces all presented a declining trend from east to west of China. 相似文献
87.
城市局部气候分区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以大连市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连市区建筑数据、SPOT 5和Landsat 8遥感数据为基础,运用局部气候带分类、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研究大连市局部气候带分区类型和特征,进而分析不同局部气候带对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大连市建筑类型高度主要为低层建筑、多层建筑和中高层建筑,建筑密度为中密度和较高密度,甘井子区分布大量森林绿地,中山区具有丰富的公园绿地;②地表温度整体偏高,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其中半数以上地区地表温度达到28℃~31℃,并且有超过1%的地区地表温度大于38℃,该区域出现极端高温;③同一建筑高度上,密度越大的建筑区域,地表温度越高;同一建筑密度,多层建筑高度覆盖区地表温度较高。森林绿地地表温度最低,公园绿地和社区绿地地表温度几乎一致,附属绿地地表温度最高。 相似文献
88.
89.
基于边界反走样算法的地图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有反走样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地图可视化的边界反走样算法,并通过试验对该方法的反走样效果和效率进行了测试,在地图可视化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90.
西南三江地区造山演化过程及成矿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江地区单凭“一次造山”是难以圆满解释的。本文试以“多次造山”多期成矿”的思路作出合理说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多岛海造山阶段,羌塘弧、江达弧和临沧弧应为前锋弧,其后由一系列弧后盆地和岛弧或残余弧(或微大陆)组成。中生代中-晚期为陆内俯冲造山阶段,推测金沙江带、哀牢山带和龙门山-锦屏山带为俯冲主边界,从而形成本区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带,控制相应矿产的分布特征。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阶段,造成特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具有生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