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8篇 |
免费 | 999篇 |
国内免费 | 5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28篇 |
大气科学 | 330篇 |
地球物理 | 678篇 |
地质学 | 2228篇 |
海洋学 | 383篇 |
天文学 | 35篇 |
综合类 | 338篇 |
自然地理 | 2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89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119篇 |
2021年 | 118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52篇 |
2018年 | 103篇 |
2017年 | 167篇 |
2016年 | 163篇 |
2015年 | 171篇 |
2014年 | 211篇 |
2013年 | 239篇 |
2012年 | 253篇 |
2011年 | 237篇 |
2010年 | 238篇 |
2009年 | 194篇 |
2008年 | 192篇 |
2007年 | 244篇 |
2006年 | 248篇 |
2005年 | 216篇 |
2004年 | 238篇 |
2003年 | 184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106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106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初步研究表明,以往被认为是典型的S型花岗岩或改造-重熔型花岗岩的泗岭岩体应为铝质A型花岗岩。该岩体高硅、碱、钾而明显贫钙、镁;高(K2O Na2O)/CaO值(平均16.79)和AKI指数(平均0.92);FeO*/MgO比值大(平均13.95),高于M型、S型和I型花岗岩,而与世界A型花岗岩平均值(13.4)相近;岩石为弱碱性、准铝-弱过铝质,富含稀土元素、HFSE元素,高Rb、F和Nb,反映其具A型花岗岩的成分特征。泗岭岩体氧同位素δ18O为 8‰~ 9‰,反映岩浆主要起源于下地壳。该岩体侵位于拉张的构造环境,是晚白垩世早期一次重要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同时也反映了区域性孝丰—三门湾大断裂与学川—湖州大断裂在晚白垩世早期处于拉伸阶段。 相似文献
83.
介绍了Terea Tek系统的组成和其主要功能,并针对石油工程和钻探领域应用岩石力学参数领域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84.
尽管南海已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多种成因模型,包括挤出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古南海俯冲拖曳模型等,但因其所处构造位置特殊,周边构造环境经历了复杂的改造,所有成因模式均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从三大板块相互作用入手,结合南海实测数据,提出南海形成的弧后扩张—左旋剪切模型。认为南海是古南海往北俯冲的弧后盆地,菲律宾海板块往北漂移形成的大规模左旋走滑是南海扩张的触发因素。印度—欧亚碰撞产生中南半岛挤出主要影响西南海盆扩张方向,使得扩张轴从近东西向转为北东向。南海及邻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早白垩世开始澳大利亚板块往北漂移,新特提斯洋往北俯冲消亡,导致弧后扩张,形成古南海;2)晚白垩世末—始新世,古南海往北俯冲,导致弧后拉张形成陆缘裂谷;3)早渐新世,受菲律宾海板块西缘大型左旋走滑影响,在原有裂谷的基础上从东往西海底扩张,形成南海;4)渐新世末,受俯冲后撤的影响,扩张中心往南跃迁,同时受西缘断裂左旋活动的影响,扩张轴从近东西西逐步转为北东向;5)早中新世晚期,南沙地块—北巴拉望地块与卡加延脊碰撞,南海扩张停止。 相似文献
85.
滇西腾冲新生代花岗岩:成因类型与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滇西腾冲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的东南弧形构造带内,发育的新生代花岗岩,记录了大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间信息和东部碰撞带区域构造演化及大陆动力学信息.本区新生代花岗岩可划分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钠长花岗岩等四种主要岩相类型.最早期侵位的二长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40Ar/^39Ar年龄为66~58Ma,大规模侵位的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集中在两个时段,即54~52Ma和43~41Ma.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ASI(铝饱和指数)接近于1,属偏铝到过铝之间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白云母(钠长)花岗岩ASI变化于1.02~2.63,属过铝到强过铝花岗岩;这些花岗岩的K2O/Na2O>1,且K2O/Na2O比值和SiO2含量依次增加;微量元素含量前者具相对高Sr、Ba而低Rb,后者具明显的高Rb和异常的低Sr、Ba,其中,白云母花岗岩以异常高Y为特征,白云母钠长花岗岩以异常高Rb为标志;稀土元素前者REE配分型式具有右倾的LREE富集型,负Eu异常明显,后者具有“燕式”REE配分型式,暗示不同类型之间有着不尽相同的岩浆源岩或熔融机制.这些新生代花岗岩的岩浆序列和岩石组合揭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碰撞造山经历了复杂的演化历程:(1)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于66~59Ma发生对接并强烈碰撞,导致地壳大幅度加厚和地壳深融;(2)经过大约5Ma的应力调整,于54~52Ma发生碰撞高峰期后的短暂张弛和正长花岗岩浅成侵位;(3)于43~41Ma,张弛加剧,地壳伸展,伴随着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的形成发育. 相似文献
86.
87.
用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τ-P域地震图的解析解。分析表明,τ-P域中地震图的子波可表示为激发震源子波的积分形式,决定反射波振幅的因素是平面波反射系数、反射界面上覆介质的波速以及方向因子。这些结果说明:1.在τ-P域进行AVO分析是可行的,并具有更高的精度;2.从一种新的途径可以进行速度函数的反演计算。 相似文献
88.
89.
中国近年来先后在南海北部和祁连山南缘青海省天峻县永久冻土带中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这是一种新能源,它将对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紧张的缓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安全是个大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上专家们的极大关注。俄罗斯南方国立技术大学地球物理、探矿工程和石油钻采教研室开发出来的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可以准确确定出射孔部位的位置、检查射孔部位是否阻塞和如何解阻等关键技术,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此应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