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3篇
  免费   854篇
  国内免费   907篇
测绘学   1417篇
大气科学   328篇
地球物理   1439篇
地质学   1858篇
海洋学   785篇
天文学   232篇
综合类   560篇
自然地理   27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294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354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56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981.
随着GPS等定位系统的迅速发展,使得路网提取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利用浮动车GPS轨迹数据提取路网的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提取效果却并不能尽如人意。本文将基于网格密度因子的多密度聚类算法引入路网提取,通过该方法对疑似特征点进行聚类来提取道路特征点,来构建道路几何网络,并通过对比分析取得了不错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82.
近年来,中国城市暴雨内涝频繁发生,已经发展成为一类严重的“城市病”。城市不透水面密度及其空间格局是形成暴雨内涝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一种耦合蚁群算法和SCS-CN水文模型优化不透水面空间格局的方法,从而实现通过增加地面雨水渗透量达到减缓城市内涝发生的目的。首先应用Williams公式计算基于坡度修正的CN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地表径流量;然后设定径流系数最小化目标,耦合水文模型和蚁群算法对径流小区尺度的不透水面空间格局进行优化配置;最后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对不透水面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面对1年、5年、10年、20年、50年以及100年一遇重现期的1 h持续降雨事件,研究区优化后的不透水面空间格局可以分别减少径流系数21.19%、19.58%、19.38%、18.93%、18.41%和17.25%,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暴雨内涝的发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暴雨内涝防治的城市更新优化措施建议:① 通过增加草地、花园、树木等植被绿化减少高不透水面类型的面积,并划分成更多中高不透水面类型的斑块;② 集聚低、中低等不透水面类型,从而加大连通性,形成更多的中高不透水面类型;③ 增加每个径流小区内斑块数量,增大斑块密度,减少其蔓延度和聚集度。  相似文献   
983.
针对电离层活跃期现有三频周跳处理方法难以正确探测与修复周跳和阈值设定不合理的问题,借鉴双频TECR算法,提出一种能够削弱电离层延迟影响的三频TECR算法。三频TECR组合与三频码相无几何无电离层组合均能有效削弱电离层延迟对周跳探测的影响,并能自适应地确定合理阈值。利用三频实测数据对算法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消除电离层延迟影响,实现电离层活跃期周跳的动态探测与修复。  相似文献   
984.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for testing dynamically substructured systems are currently receiving attention in a wide range of structural, aerospace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environments. Dynamic substructuring enables full‐size, critical components to be physically tested within a laboratory (as physical substructures), while the remaining parts are simulated in real‐time (as numerical substructures). High quality control is required to achieve synchronization of variables at the substructuring interfaces and to compensate for additional actuator system(s) dynamics, nonlinearities, uncertainties and time‐varying parameters within the physical substructur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ubstructuring approach and associated controller designs for performance testing of an aseismic, base‐isolation system, which is comprised of roller‐pendulum isolators and controllable, nonlinear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s. Roller‐pendulum isolators are typically mounted between the protected structure and its foundation and have a fundamental period of oscillation far‐removed from the predominant periods of any earthquake. Such semi‐active damper systems can ensure safety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where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rely active systems can be problematic in this respect. A linear inverse dynamics compensation and an adaptive controller are tailored for the resulting nonlinear synchronization problem. Implementation results favourably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aptive substructuring method against a conventional shaking‐table technique. A 1.32% error resulted compared with the shaking‐table response. Ultimately, the accuracy of the substructuring method compared with the response of the shaking‐table is dependent upon the fidelity of the numerical substructure.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85.
Seis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gravity retaining wal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ew approach based on the category of upper bound theorem of limit analysis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o consider the seismic stability of gravity retaining walls. The retaining wall and the backfill soil were taken as a whole system. For a transl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assumed, formulas are provided to calculate directly the yield acceleration and the inclination of the failure surface. An example is shown to illustrate the method. Comparisons are made with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and the results are found consistent. Based on a limited parametric study, it is shown that the wall roughness has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yield acceleration.  相似文献   
986.
针对卫星激光数据处理算法这一难题,分析了COMPASS系统GEO卫星激光观测数据的质量,讨论了反求工程和计算机视觉中的曲线识别与激光观测数据预处理的异同,提出了基于点云曲线辨识的卫星激光数据预处理算法。该算法将卫星激光观测数据预处理视为有序带噪声的空间曲线重建问题,利用COMPASS系统多圈GEO卫星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常用算法一致率在85%以上,能够实现激光观测数据的自动处理与满足导航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987.
基于负位错模型,结合粒子群算法反演龙门山中央断裂段的三维滑动速率。反演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现今构造运动整体而言为右旋逆冲断层,滑动速率较小,其运动特征具有显著的分段性。断裂带南段以逆冲为主,兼有左旋特征;在向北延展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右旋走滑,且走滑分量逐渐加大;龙门山断裂带南北两端具有挤压特征,其中段显示一定的拉张。由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现今构造活动,在青藏块体整体移动的影响下,还与其区域应力场和内部地壳结构有关。基于负位错模型,结合粒子群算法反演龙门山中央断裂段的三维滑动速率。反演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现今构造运动整体而言为右旋逆冲断层,滑动速率较小,其运动特征具有显著的分段性。断裂带南段以逆冲为主,兼有左旋特征;在向北延展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右旋走滑,且走滑分量逐渐加大;龙门山断裂带南北两端具有挤压特征,其中段显示一定的拉张。由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现今构造活动,在青藏块体整体移动的影响下,还与其区域应力场和内部地壳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988.
?????????????ó??????????????????????Ψ???????????????????????????????????п?????????????????;????????????????????????????????????????????????????????????ù???????????÷?????????????????????????????  相似文献   
989.
求解核主成分分析模型的技术关键是确定核矩阵端部的较大特征对。把求解大规模对称矩阵端部特征对问题的基本方法--Lanczos算法应用于核主成分分析模型的求解,设计了大样本核主成分分析模型求解的实用算法。在clapack和nu TRLan两个软件包的基础上,开发了大样本核主成分分析模型求解算法的VC++程序。用高光谱遥感图像数据进行模型求解算法的应用试验研究,证明了大样本核主成分分析模型求解算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0.
海面-地面系统中三维古地面反演计算的剥蚀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古地面反演计算是海面-地面系统研究中的一个基础研究。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古地面反演计算的剥蚀算法,并与传统的加积算法做了比较分析,得出剥蚀算法比加积算法有对时间序列离散判断简单、方便计算等优点。同时,在GIS平台下实现了该算法,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进行了古地面虚拟反演计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