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62篇 |
免费 | 1670篇 |
国内免费 | 19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4篇 |
大气科学 | 1005篇 |
地球物理 | 2152篇 |
地质学 | 4396篇 |
海洋学 | 2799篇 |
天文学 | 16篇 |
综合类 | 617篇 |
自然地理 | 36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246篇 |
2022年 | 520篇 |
2021年 | 534篇 |
2020年 | 489篇 |
2019年 | 547篇 |
2018年 | 481篇 |
2017年 | 546篇 |
2016年 | 548篇 |
2015年 | 577篇 |
2014年 | 742篇 |
2013年 | 765篇 |
2012年 | 690篇 |
2011年 | 717篇 |
2010年 | 605篇 |
2009年 | 685篇 |
2008年 | 708篇 |
2007年 | 740篇 |
2006年 | 680篇 |
2005年 | 559篇 |
2004年 | 526篇 |
2003年 | 484篇 |
2002年 | 331篇 |
2001年 | 285篇 |
2000年 | 283篇 |
1999年 | 236篇 |
1998年 | 174篇 |
1997年 | 158篇 |
1996年 | 153篇 |
1995年 | 135篇 |
1994年 | 130篇 |
1993年 | 117篇 |
1992年 | 89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53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4280 a B.P.太行山大地震与大禹治水后(4070a B.P.)的黄河下游河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我国古籍所载黄河下游最早河道有禹贡河和山经河,它们在今郑州以北均沿太行山东麓北流。其原因可能与公元前4280年太行山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82.
长江黄河源区内高寒草甸退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多数研究中涉及的源区范围、高寒草甸的分类、高寒草甸的退化原因及恢复治理措施等方面,各学者的看法并不相同,难以实现各项研究结果的比较研究。从源区范围、高寒草甸的分类、高寒草甸的退化原因及恢复治理措施等方面阐述了各学者研究的差异,指出: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必要对源区的范围进行界定;高寒草甸的分类常常因研究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退化程度进行的分类能够反映高寒草甸的动态变化过程,但需要定量指标对退化的不同程度进行界定;遥感影像解译的结果由于遥感影像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统一;退化的原因目前主要集中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的研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的控制措施在局部区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没有抑制高寒草甸在总体上的进一步退化,寻找一种综合的有效的治理措施还是今后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83.
2020年,长江三峡地区年平均气温17.2℃,接近常年;年平均降水量1530.8毫米,偏多29%,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次于1998年.6月,7月降水量及年平均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平均风速较常年偏大;相对湿度略偏高;各月均无酸雨出现,近十余年酸雨强度呈现明显减弱趋势.2020年,三峡地区夏季暴雨洪涝灾... 相似文献
84.
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型及其成因Ⅰ:年际变化与遥相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得来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CPC(NOAA)指数,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的变化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以及东西反相3种分布型,且这3种分布型分别是中国同号气温异常变化、南北反号气温异常以及东西反号气温异常分布背景下的局部反映.上述这3种气温异常型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在年际尺度上具有2-5年的周期,反映出在年代际背景下的年际变化;在年际尺度上,3种异常型分别对应不同特点的环流型,并且高度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的垂直分布均呈准正压结构;3种异常型对应的环流型的维持分别与来自大西洋穿越极区的波列,由地中海沿亚洲急流东传的波列以及北半球环状模有关.同时,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相型与P-J型波列联系紧密,其中南北反相型与该波列联系更为紧密;全区一致型与Nino3海温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超前一季的负相关最大.南北反相型与Nino3海温指数超前2季相关最高,与Nino4海温指数同时相关最高.东西反相型则与Nino3海温指数同时相关最高,与Nino4海温指数超前3季相关最高.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长江流域夏季气温变化规律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5.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Ordovician Red River carbonates in a well at the centre of the Williston Basin revealed two paleomagnetic components with different inclinations, 60.3 ± 3.9° (k = 70.7, N = 12) and 20.4 ± 3.3° (k = 141.2, N = 8), but similar declination values in individual specimens. Inclination-only analysis indicates two possible scenarios for the age of these two magnetizations: in scenario (a) the timing of magnetization happened sometime between Late Ordovician to Devonian; and in scenario (b)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remagnetizations, one that overlaps Pennsylvanian to Permian time while the other can have either a Late Jurassic or a Tertiary age. Whereas dolomitization and some isotopic data tend to support scenario (a), previous paleomagnetic data from the Williston Basin and from younger units in the same well,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basin, and the hydrocarbon maturation pattern in the Red River carbonates all favour chemical remagnetization(s) driven by orogenic fluids during the Alleghenian and Laramide orogenies. 相似文献
86.
根据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1973年以来,在东海及长江口海域进行的大量地球物理调查、海洋地质及石油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收集了解其他单位所做成果,对长江口海域的地质灾害开展专项研究,结合海域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和查明海域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特征等,为海域地质灾害的防御和减灾提出对策,为长江口海域、上海浦东及东海油气田的开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7.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Yellow Sea has changed greatly from the 1950s to 1990s and this has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marine organisms. In this study, data on soft-sediment macrobenthos occurring in depths from 25 m to 81 m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were used to compare change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agglomerative classification (CLUSTER)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 methods were applied. Five communities were recognized by cluster analysis: 1.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community dominated by cold water species, which changed slightly in species composition since the 1950s; 2. The mixed community with the coexistence of cold water species and warm water species, as had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3. The polychaete-dominated eurythermal community in which the composition changed considerably as some dominant species disappeared or decreased; 4.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ine community, with some typical estuarine species; 5. The community affected by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The greatest change occurred in the coastal area,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 may b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Macrobenthos in the central region remained almost unchanged, particularly the cold water species shielded by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The depth, temperature and median grain size of sediments we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s of macrobenthos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相似文献
88.
89.
珠江河口区盐度变化周期特征分析——以磨刀门水道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河口区具有三江汇流、八门入海的复杂河网,水动力条件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加之河口区水资源系统受快速城市化、河口挖沙与河道整治、上游水利工程调度、海平面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盐水入侵现象异常复杂。选取磨刀门水道广昌站近10年来(2001―2011年)枯水期逐日及逐时盐度序列,应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江河口区―磨刀门水道盐度序列多时间尺度周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磨刀门水道盐度变化周期特征与潮汐周期特征一致,存在明显的日周期(24.6 h)、半月周期(14.8 d)及不明显的半日周期(12.3 h)、月周期(30 d)。 相似文献
90.
河道体系是侵蚀和沉积物搬运的重要通道,控制了大陆边缘源汇体系中砂体总体的输送和分布格局,并可有效指示古代构造活动、物源供给、气候变迁和海平面变化等丰富地质信息。研究基于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钻测井资料,结合层序划分方法和地震沉积学综合分析手段,揭示了南海北部珠一坳陷早—中中新世古珠江分流河道体系的类型和展布特征,并且以典型层序为例精细揭示了海平面变化控制下河道类型由辫状向曲流的转换。同时,在研究区地震剖面上识别到多处异常下切现象,经研究可解释为辫状河道内的汇流冲刷,其典型特征为:① 下切深度局部增大;② 平面近似圆形或椭圆形;③ 内部为砂质充填。虽然汇流冲刷结构在地震剖面特征上与“传统”意义的下切谷极易混淆,但在沉积特征和成因上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它的识别有助于避免层序界面的错误判别,并且其后期充填的河道砂体具有局限分布的特点,易于在后期海侵泥岩的覆盖下形成潜在的岩性圈闭新类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