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152篇
大气科学   109篇
地球物理   130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01.
There is growing pressure from regulators on operators to adhere to increasingly stricter regulations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 and safety. Hence, operators are required to predict and contain risks related to hydrocarbon production and their infrastructur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licence to opera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production optimisation and production‐related risk requires strengthened knowledge of reservoir behaviour and overburden dynamics. To accomplish this, suffici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is required as well as an integration of various sources of measurements. At the same time, tremendous developments are taking place in sensors, networks, and data analysis technologies. Sensors and accompanying channels are getting smaller and cheaper, and yet they offer high fidelity. New ecosystems of ubiquit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cluding Internet of Things nowadays allow anyone to affordably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at any time and anywhere. Recent advances in cloud storage and computing combined with data analytics allow fast and efficient solutions to handle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data. This paper is an effort to pave the way for exploiting these three fundamental advances to create Internet of Things‐based wireless networks of seismic sensors. To this aim, we propose to employ a recently developed Internet of Things‐based wireless technology, so‐called 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s, to exploit their long range, low power, and inherent compatibility to cloud storage and computing. We create a remotely operated minimum‐maintenance wireless solution for four major seismic applications of interest. By proposing appropriate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data coordination (aggregation and transmission) designs, we show that neither the low data rate nor the low duty cycle of 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s imposes fundamental issues in handling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data created by complex seismic scenarios as long as the application is delay tolerant. In order to confirm this claim, we cast our ideas into a practical large‐scale networking design for simultaneous seismic monitoring and interferometry and carry out an analysis on the data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rates. Finally, we present some results from a small‐scale field test in which we have employed our Internet of Things‐based wireless nodes for real‐time seismic quality control over clouds.  相似文献   
602.
通信系统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通信设备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通信系统功能抗震能力分析。  相似文献   
603.
杨日魁  吴加学 《水文》2012,32(2):59-61
对于现场多要素水文综合测量,多个厂家仪器设备的通讯结构与协议往往存在明显差异,这将直接影响测量质量,甚至导致测量任务失败。为了有效地保障测量项目的顺利展开,本文以多波束系统为例,开展测量系统通讯结构设计,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通信性能稳定可靠,测量操作简单方便,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04.
数字黑河的思考与实践4:流域观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数字化的流域观测系统是数字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首先介绍了水循环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的最新进展,以及航空遥感在流域观测中的重要作用.②介绍了对于流域观测系统的构想.认为流域观测系统应兼顾陆面过程、水文、生态观测的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监测与控制试验并重,地面与遥感配合,重视采样设计,重视新兴观测手段,与信息系统扣模型高度集成,科学目标导向,模型需求驱动.③黑河流域观测系统由位于流域上中下游不同景观带的野外研究站、综合观测试验以及气象水文业务化观测网络组成,在流域内先后开展了HEIFE实验、金塔试验和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④介绍了对于流域观测系统的进一步构想:增强遥感观测能力是关键,集成遥感、地面观测和模型模拟才能更好地定量估计水循环,流域观测系统应和信息系统、综合模型等共同构成流域科学研究的信息基础设施,更好地为流域科学服务.  相似文献   
605.
提出了一个适合于边远站(包括高山站)的卫星通信及气象信息传输的解决方案,方案中卫星通信系统采用PES 5000(PERSONAL EARTH STATION),局域网采用24口的交换机,利用W IN2000作为路由器搭建网络环境。建立LOTUS服务器,用于传递办公信息,开发适合的气象信息传输系统,采取中转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接收处理,满足了边远气象台站业务、办公的信息传输要求。该方案在甘肃省马鬃山气象站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606.
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信息采集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邹书平 《气象》2011,37(3):373-378
随着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的发展,作业信息数据量不断增大,作业信息上报和统计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愈显重要.为实现地面增雨防雹作业信息上报、数据统计和图表分析,通过Visual Basic 6.0编程技术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表格处理技术,研发地面增雨防雹作业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具有数据创建、数...  相似文献   
607.
608.
诸兆庆  宋声平  王勤典 《气象》1999,25(5):19-22
介绍美国多普勒天气雷达WSR-88D数据通信的组成,特点和依据上海的具体情况所建成的系统和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609.
偏远气象站点IPSTAR综合通信解决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作新  马旭斌 《气象》2010,36(5):138-141
全国分布于偏远地区的气象站点,虽然数量不多,但这些气象站点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在全国气象监测与预报服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这些气象站点地处偏远区域,一般常规通信综合解决方案不适合偏远气象站点的实际需求,需要探索具有经济性、稳定性、实用性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文章从偏远气象站点通信需求分析入手,全面地介绍了偏远气象站点IPSTAR综合通信系统解决方案的实现方式和优缺点,以及在新疆气象局部分站点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10.
厦门市地震遥测台网监测能力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厦门台网实测资料的分析,检验了台网的监测能力。认为距中心100 ̄150km发生的大于ML2.5地震和距中心450km内(包括台湾东带)发生的大于ML3.5地震处于该台网有产监测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