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Although the roles of data centers and computing center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on-line research is becoming the mainstream for astronomy, individual research based on locally hosted data is still very common. With the increase of personal storage capacity, it is easy to find hundreds to thousands of FITS files in the personal computer of an astrophysicist. Because Flexible Image Transport System (FITS) is a professional data format initiated by astronomers and used mainly in the small community, data management toolkits for FITS files are very few. Astronomers need a powerful tool to help them manage their local astronomical data. Although Virtual Observatory (VO) is a network oriented astronomical research environment, its application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provide useful solutions to enhance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stronomical data hosted in an astronomer’s personal computer. FITSManager is such a tool to provide astronomers an efficient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ir local data, bringing VO to astronomers in a seamless and transparent way. FITSManager provides fruitful functions for FITS file management, like thumbnail, preview, type dependent icons, header keyword indexing and search, collaborated working with other tools and on-line services,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TSManager is an effort to fill the gap between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of astronomical data.  相似文献   
272.
AstroGrid是一个成熟并已广泛运用的英国虚拟天文台(VO-Virtual Observatory)项目。公共执行架构(Common Execution Architecture,CEA)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一套合理的接口和框架实现对虚拟天文台天文应用执行过程的建模。详细介绍了AstroGrid CEA的实现原理、基本架构、接口分析和应用模型,并通过CEA实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谱处理数据的发布,完成基于FITS格式的锥型检索服务,最后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运用CEA进行完整的讨论。  相似文献   
273.
目前的地震反演均是基于已钻井的地质信息,对无井或少井地区的地震储层预测仍然比较困难。采用叠前和叠后混合反演的办法,实现虚拟井约束地震反演,能弥补缺少钻井的缺陷。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叠前反演分辨率高和叠后反演效率高、抗噪能力强的优点,运用遗传算法原理,在优选控制点处进行精细的叠前地震波形反演以构建虚拟井,然后以虚拟井作为约束信息进行叠后反演,能够达到储层预测的目的。对四川盆地龙岗地区无井台缘斜坡带鲕滩储层进行了应用尝试,预测效果较好。虚拟井约束地震反演方法对油气勘探初期少井或无井研究区的储层预测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74.
以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的虚拟校园建设为例,阐述了基于Sketch Up和Google Earth的具有良好的现实还原度和更短的开发周期的虚拟校园建设方案。同时,指出了一些较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75.
信息城市作为数字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核心问题,已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区域,探讨虚拟现实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VR-GIS技术,建立虚拟仿真环境,实现研究区三维动态可视化显示,为城市环境规划、交通旅游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76.
对青藏高原海北站区的自然土壤和扰动土壤进行高分辨率采样,测定土壤根系、有机碳及其14C含量;用14C示踪技术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更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草甸土壤碳循环影响显著.耕作活动导致扰动土壤有机碳储量比自然土壤增加29.35%;扰动土壤剖面10~50 cm深土壤有机质的14C含量相对富集;自然土壤大多数有机碳储存在土壤表层,更新时间<50 a,同一深度扰动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少,更新时间长(171~294 a);自然土壤10 cm以下有机碳主要为更新时间>1 000 a的稳定碳所控制,扰动土壤的相应值出现在40 cm以下;自然土壤有机质更新产生的CO2通量为114 gC·m-2·a-1,扰动土壤为48.7 gC·m-2·a-1.  相似文献   
277.
气象影视虚拟演播室的性价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气象部门选择到功能合理、高性价比的虚拟演播室系统,概述了虚拟演播室的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并对虚拟演播室的各种类型进行性价比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建议选择采用机械传感跟踪方式的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其他类型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8.
地质特征三维分析及三维地质模拟现状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自然地质现象极其复杂,三维实体普遍存在,随着地学研究不断深入,三维地质模拟已引起了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经研制出了多种三维地质模拟软件,并被广泛应用到地质、矿产、水文、物探、地震、环境等各个领域。从地质体结构、构造、类型、分布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地质体三维特征,总结了国内外三维地质模拟软件在地质构造、地质工程、矿山测量、地球物理等方面的开发现状,指出三维地质模拟在软件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在地质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利用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并从三维空间数据结构、技术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三维地质模拟新进展,最后论述了开展三维地质模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9.
设计了一套基于PC机的数字天气雷达虚拟终端系统,用普通的PC机代替传统数字天气雷达信号处理分机[1,2]直接完成雷达信号处理和实时显示。该系统在硬件方面,设计了基于PCI总线的三通道高速数据接收卡,以满足大容量数据高速传输要求;在软件方面则利用高级语言(C )和虚拟设备驱动程序(WDM)技术开发了一套基于WINDOWS2000/9X操作系统的实时处理软件,以此控制数据接收卡和雷达工作,并完成信号处理和实时显示。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结构简单、界面友好、操作方便、便于升级,完全能够实时、高效地处理常规天气雷达信号,而且处理后的雷达回波层次清楚,具有较高精度。本研究也为虚拟终端应用到多普勒天气雷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80.
解滔  于晨  王亚丽  李美  卢军 《中国地震》2020,36(3):492-501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距震中450km范围内有7个视电阻率台站运行,震前记录到了不同形态和幅值的变化。本文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在模型中将汶川地震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计算震前产生这些同震位错所需积累的应力应变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100m深度,震前正应力和剪切应力主要积累区域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两侧约100km范围内,最大应力变化量为0.5MPa;体应变积累区域与应力积累区域基本一致,最大应变值为10-5,显示这些区域在震前存在较高的挤压应力应变积累,而在这些区域外,应力应变积累程度较低。成都台和江油台位于震前主要的应力应变挤压积累集中区域,视电阻率观测数据均为震前下降-准同震阶跃-震后回升,与震前应力应变积累-震后释放的变化形式一致,这2个台站震前的异常变化与汶川地震关系密切;而甘孜台、武都台、冕宁台、小庙台和天水台位于应力应变积累较弱的区域,其视电阻率变化与汶川地震的关联性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