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4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464篇
测绘学   322篇
大气科学   422篇
地球物理   853篇
地质学   838篇
海洋学   274篇
天文学   602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30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以西北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以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叶面积指数计算各像元的动力传输粗糙度长度,以改进显热通量算法;并结合植被/土壤组分温度分别计算基于亚像元的植被/土壤的显热通量。由敏感性分析和模型验证表明,改进的显热通量算法能够提高区域尺度的能量平衡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3.
基于1992~2016年4个时相的遥感数据, 对盐城滨海川东港至梁垛河口岸段进行景观分类, 分析湿地植被类型及分布, 借助转移矩阵法探究滨海湿地植被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 茅草、芦苇、碱蓬, 米草为川东港至梁垛河口段主要湿地植被类型。1992~2016年植被总面积减少, 其中茅草几近消失殆尽; 芦苇、碱蓬面积持续缩减; 米草面积大幅增长。1992~2000年植被面积快速缩减, 大面积的茅草碱蓬地被开发为耕地; 2000~2009年养殖塘侵占湿地植被, 规模剧增。2009~2016年, 米草向海方向扩张的同时靠陆侧转变为养殖塘。川东港至梁垛河口的植被演变是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受淤积型海岸影响, 另一方面受政策引导下的各类滩涂开发活动, 及互花米草的引种所带来的快速扩散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为盐城滨海湿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4.
为分析冷云中冰晶的分布特征,揭示冰晶增长演变机制,根据冰晶形状和尺度特征分为8类并进行标注,同时标注1类隔断栏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将9类标签图像整合并建立图像集,利用迁移学习VGGNet16方法进行识别训练,经训练模型分类准确率达98%。将模型应用到秋季冷云冰晶特征研究中,选取3次积层混合云和3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分析冰晶形状在不同温度区间的占比及冰晶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温度通过影响冰晶基面与棱面的比值来决定冰晶初始形状分布,相同温度区间积层混合云内球状冰晶和线型冰晶占比高于层状云,低于-12℃后各类冰晶占比相对固定;积层混合云内线型冰晶直径集中在300~800 μm,冰晶谱呈多峰分布,聚合体直径大于600 μm,冰晶谱首尾两端浓度相当,球状冰晶直径集中在120~300 μm,冰晶谱呈单调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5.
讨论截断误差与误差传递因子相角的影响与决定因素 ,以寻求有限差分波动偏移的合理采样步长。用三种波场函数来模拟实际波场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时间采样步长Δt是截断误差的主导因素 ,空间采样步长Δx(横向 )和Δz(深度方向 ) ,尤其是Δx影响甚小。依据空间点变化时截断误差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变步长偏移法。分析误差传递因子相角等因素对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造成的相位畸变问题 ,找到相应规律。综合考虑截断误差及误差传递因子相角 ,给出了合理采样步长。  相似文献   
26.
张麻井铀钼矿床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与火山岩有关的热液铀矿床,围岩蚀变广泛发育,其中黄铁矿化在该矿床分布虽 较为局限,但是与铀钼成矿关系密切。为了研究黄铁矿化蚀变与铀、钼成矿的亲缘关系,文章对张麻井的黄铁矿化蚀变岩 进行主、微量元素分析,并选择Yb作为不活动组分,使用质量平衡迁移计算方法, 利用Grant公式对其组分迁移进行定量 计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黄铁矿化蚀变岩的TFeO含量极高,介于11.24%~24.57%之间(平均18.45%),其中Fe2O3含量 10.78%~25.25% (平均18.64%)、FeO含量1.43%~1.90% (平均1.69%),Fe2O3/FeO比值平均为10.99,有可能受到后期氧 化。黄铁矿化蚀变岩在Isocon图解上等浓度线斜率小于1,表明整体发生了组分的带入,带入的主要组分为大量的TFeO (131倍),成矿元素Mo(884倍)、Pb(11倍)、U(4.9倍)、V(2.8倍)、Ta(0.44倍)、Cu(0.64倍),碱金属Na2O(0.45 倍),以及Cd(424倍)、Bi(13倍) 等;带出的主要组分有碱金属Li(-0.73)、K2O(-0.17),成矿元素Zn(-0.38)、Cr (-0.37),以及Eu(-0.58)、Sc(-0.25) 等。其中SiO2略微减少(-0.03),带入的Mo含量远大于U的含量,据此认为黄铁 矿化与钼成矿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7.
我国极端干旱区边缘阿羌砂尘堆积剖面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保生  李森 《地质学报》1998,72(1):83-92
根据对昆仑山北麓阿羌地区第四纪风成砂尘沉积物的调查、地层对比和107组古地磁标本(321块样品)的测定结果认为,阿羌地层剖面记录了Brunhes时以来我国极端干旱区最完整的风成砂尘堆积序列;剖面中间冰期形成的生草层1PE和细粒风尘堆积29FGL、31FGL、33FGL、35FGL、37FGL、39FGL、42FGL在形成的地质时代上可依次与黄土高原古土壤S_0、S_1、S_2、S_3、S_4、S_5、S_6、S_7进行对比,而与1PE和细粒风尘堆积29FGL、……、42FGL互为叠覆的冰期气候形成的风成极细砂和粗粒风尘堆积则可与黄土高原黄土L_1、……、L_8进行对比。此外,在阿羌剖面砂尘堆积底部42FGL层中发现有0.7 Ma B P前的宇宙尘埃物质,这对于该地风成砂尘下限年代的确定、研究极端干旱区气候的发展历史和晚新生代地外灾变事件的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该文论述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针对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寻找解决思路,并对现行法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29.
30.
The average risk of a bridge over water in the USA collapsing from scour during its 75 years design life is estimated at 3.7×10?3. This risk makes scour of foundations the number one cause of bridge collapse and 3 times larger than the next cause of bridge collapse, which is collisions. The current paper presents a site specific method to estimate the probability that a certain scour depth will be exceeded during the life of a bridge. The methodology is limited to som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randomness of hydrologic conditions. It does not includ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other input parameters, such as geometry and soil erodibility or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scour prediction model. The SRICOS–EFA method is used as the reference method to predict the scour depth. This method requires three inputs: the hydraulic parameters (e.g. velocity hydrograph), the geometry parameters (e.g. pier size) and the soil erodibility parameters (e.g. erosion function). The input is used together with the program to generate the scour depth versus time over the period of interest. The final scour depth is that reached at the end of the specified period. This paper proposes a probabilistic framework to present the final scour depth as a cumulative density function. The cumulative density function of the flow is sampled randomly to give a future hydrograph, which has the sam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as the original hydrograph. For this synthetic hydrograph a final scour depth is obtained by using SRICOS–EFA. Thousands of equally likely hydrographs are generat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final scour depths are organized in a distribution. That final scour depth distribution gives the probability that a chosen scour depth will be exc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