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19篇
  免费   2286篇
  国内免费   2299篇
测绘学   2086篇
大气科学   2634篇
地球物理   1644篇
地质学   4397篇
海洋学   1499篇
天文学   287篇
综合类   636篇
自然地理   921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428篇
  2022年   497篇
  2021年   543篇
  2020年   451篇
  2019年   554篇
  2018年   415篇
  2017年   414篇
  2016年   412篇
  2015年   523篇
  2014年   651篇
  2013年   559篇
  2012年   589篇
  2011年   572篇
  2010年   576篇
  2009年   568篇
  2008年   550篇
  2007年   549篇
  2006年   484篇
  2005年   441篇
  2004年   379篇
  2003年   378篇
  2002年   356篇
  2001年   369篇
  2000年   302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247篇
  1997年   228篇
  1996年   224篇
  1995年   284篇
  1994年   205篇
  1993年   169篇
  1992年   157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148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4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11年7月26日石家庄市出现一次暴雨冰雹天气,其特点是500 h Pa及以上高空强冷空气导致高空形势在12 h内发生剧变,短波槽快速南下,致使探空观测和数值预报失灵。本文对其他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这种剧烈变化的天气有明显特征:卫星云图上河套北部逗点云系尾长而粗壮,有向南发展趋势,云系后部的暗区表明干冷空气侵入,与低层暖湿空气形成对流云,尾部断裂表明冷空气加速南下。单站要素变化显示,石家庄地面假相当位温比正常值高了8℃,出现异常不稳定能量。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内,能量中心假相当位温最高达到90℃以上,100 km内假相当位温温差超过25℃,最大降雨出现在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内。雷达回波呈西南—东北带状排列,前部最大强度为65 d BZ,强回波前形成阵风锋,正负最大速度均超过20 m/s,飑线自西向东移动,它的移向和发展程度决定降雨和冰雹的路径和强度。石家庄市区风向转变和形成地面辐合线分别较降水起始时间提前21 min和30 min。  相似文献   
992.
使用1961~2013年广西80个气象观测站的日降水资料和NOAA OLR、NCEP/NCAR风场、高度场再分析资料。结果表明:当MJO第10位相时广西降水偏多,第1位相时偏少,第2位相时偏多,第3位相时大部偏少的周期性分布特征。原因可能为副热带高压随着MJO向东移动而减弱东移,而且影响着中高纬度地区的波列分布和转播,当MJO对流位于第10、2位相时,形成的槽脊位置有利冷空气南下影响广西,使降水发生;在MJO对流所处位相向东移动过程中,当位于印度洋西部时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到达广西最强,随着逐渐向东减弱,当位于第2位相以后,广西上空水汽输送来源转为南海地区。从不同位相来看,当MJO对流位相距离广西稍远时,MJO不同位相时哈德莱上升支的主要区别在上升气流高度略有不同和高空的强上升气流区分布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多种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次超长La Ni?a事件中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选取的两次事件分别发生在1984~1985年和1999~2000年,但强度有明显差异,其中前者为中等强度事件,而后者则为强事件。在两次事件过程中,暖池对流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东偏弱,但季节内变化有很大差异。对强事件而言,6月对流开始发展,异常值在7月达到最大,8月稍弱,这与La Ni?a年合成结果一致,表明La Ni?a信号主导了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与此不同的是,在1984~1985年事件中,6月和8月对流偏强,7月偏弱,呈双峰型异常变化。分析表明,当前一个月海温偏高时,后一个月对流偏强,减弱了太阳辐射,造成局地海温降低,偏低的海温又反过来抑制了后一个月的对流发展,暖池地区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在中等强度La Ni?a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两次超长La Ni?a事件中,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过程和影响因子有很大差异。此外,由于副高偏东,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总体上偏少。  相似文献   
994.
水资源是影响榆林废弃矿区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污泥丙烯酸吸水树脂的保水特性有利于矿区植被恢复.通过试验方法研究污泥丙烯酸吸水树脂的性能及其对植物栽植的土壤含水率、植物株高、植物成活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复垦土壤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污泥丙烯酸吸水树脂最大的吸水倍率为763.4 g/g;添加保水剂后土壤含水率...  相似文献   
995.
利用EOS Aqua卫星平台上搭载的光栅式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红外探测仪器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的实际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法(特征向量法)进行了大气温度、湿度廓线的反演误差敏感性试验研究。试验内容包括光谱覆盖、通道覆盖、通道宽度等。通过这些试验,研究在中国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要达到在对流层1km气层温度、湿度分别小于1K和20%的反演精度和垂直分辨率所应该具备的光谱通道特征,为发展中国自己的红外高光谱分辨率探测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计算结果表明,基于中国现有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发展具有100个左右的光谱通道,通道宽度为2-4个波数的干涉式红外大气探测仪器(比中国目前FY-3初期的滤光片式红外分光计的光谱波段宽度减小3-4倍),可明显改善大气参数反演精度,基本满足现阶段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96.
综述了太阳磁场非势性研究中几种光流技术法,并进一步讨论了光流技术应用后可得到的新非势性参量.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1)光流技术法是近年来太阳磁场非势性研究中新兴起的一系列图像分析法的统称,主要包括LCT,ILCT、MEF、DAVE和NAVE.对它们的计算条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比较.(2)应用光流技术,人们可以由时间序列的磁图得到磁结构的光流,从而直接由观测资料计算求得磁力线足点的水平流速度,进而得出磁螺度流(磁螺度由光球向日冕的注入率)、太阳表面的感应电场,光球表面的非势磁应力(其面积分就是洛伦兹力)等一系列新的非势性参量.前期研究表明,这些参量与耀斑、日珥爆发、CME等大的太阳爆发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7.
针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界线数据存在的拓扑不一致问题,基于影像和矢量数据,通过构建拓扑规则,对不同来源、不同时期的三调界线数据进行质量检查与更新,并针对更新中出现的11类特殊问题,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基于以上方法完成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行政区域界线、零米线等矢量数据的更新工作.  相似文献   
998.
地面气象站环境变化对气温序列均一性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研究浙江省地面气象站环境变化对气温序列均一性的影响程度,采用测站历史沿革资料,对全省测站环境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采用距平累加、偏差界限值、F值检验法,对36个代表站的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并对非均一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4年,浙江省测站的地理环境有显著改变;36站中有39%的测站为非均一性,产生非均一性的测站中,迁站原因占57%,环境恶化占36%;测站迁站引起的非均一性多发生在1980年以后;测站迁站时,新旧站址海拔高度差大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是造成气温序列非均一性的主要原因,迁站后气温序列较旧址存在偏高或偏低现象,其值对累年平均值有影响。指出了测站在迁移或环境变化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助于减少气温序列非均一性。  相似文献   
999.
廖友常 《贵州地质》2010,27(2):116-117
建议:一、将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消耗的资源量不赋予资源/储量类别,用消耗二字拼音的首字母"XH"来代替;但应说明消耗的是原"报告"中什么类别的资源/储量及本次工作各类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二、地质报告中"矿体"的划分应根据成矿时有用矿物聚积体的赋存状态来划分,而不是以现在的存在方式来划分;三、勘查线剖面的终点应标注在倾斜方向或按左东右西的原则标注在方位角小的端点处,方位为正北时取360°。  相似文献   
1000.
裂缝性油藏控水堵水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油田逐渐进入后期开采,调堵井的数量不断增加,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高温、高盐以及裂缝性等恶劣油藏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凝胶类和颗粒类堵剂依然是裂缝性油藏化学调堵体系的主流;另外基于对水体分布、能量预测等油藏地质条件全面认识下的各种物理堵水技术也得到了较好应用。从裂缝性油藏控水堵水难点出发,介绍了国内外的配套技术,重点综述了恶劣油藏条件下的各种凝胶体系,并分析了提高凝胶体系热稳定性的研究思路,认为聚合物高温碳化作用对凝胶的使用有着变革性意义。用某种高吸水材料配成的软颗粒状凝胶完井液130℃高温下与低渗岩心动态污染时,在岩心端面形成强度高、韧性好的黄-黑色胶质暂堵层,极大地避免了漏失,降低了水相圈闭的损害,在中国东海天外天高温低渗气田A1s、A7完井中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另外,丙烯酰胺与丙烯酸叔丁酯的共聚物(PAtBA)用聚乙烯亚胺作交联剂的凝胶体系在国外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聚乙烯亚胺有着低毒、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研制出性能更优越的聚合物与之交联对未来的凝胶体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最后从控水-堵水-治水整体思路出发,提出了对今后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