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3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892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162篇
地质学   245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1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1882年   1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3 毫秒
831.
A chronosequence of 17 soils in late Quaternary alluvium on Black Mesa, northeast Arizona, permits quantification of rates of pedogenesis in a semi-arid region. Based on 24 tree-ring, radiocarbon, and archaeological dates, soil ages range from about 100 to 20,000 to 30,000+ years. Data indicate that ochric, cambic, argillic, natric, and calcic horizons form within about 100, 500, 1000, 3000, and 15,000 years, respectively, whereas mollic epipedons form within 1000 years. Bk horizons with Stage I, I+, II+, and III carbonate morphologies form within about 1000, 4000, 10,000, and 15,000 years, respectively. Thickness of Bt and Bk horizons, and Harden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clay accumulation index values increase in a linear manner with increasing soil age. High resolution dating suggests rates of pedogenesis on Black Mesa are rapid relative to those documented elsewhere in the southwest United States and in the Rocky Mountains. Rates of soil formation recorded on Black Mesa, however, necessarily incorporat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light variations in elevation, climate, vegetation, topography, and parent materials throughout the reg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additions of atmospheric dust at the soil surface. [Key words: soil, pedogenesis, soil geomorphology, Quaternary, Arizona.]  相似文献   
832.
???????????????????????Jacobian???????????????????????????????С?????????????????????????С?????????????????????????в?????????С??ж?????????????????????2??????????????????仮??????????????????С??????????н???????????÷???????????????????????????????????????????????????????????????????????????????????????????????????????????С??????????????С??????  相似文献   
833.
???????Landweber???????x ?? k+1=x ?? k-f??(x ?? k) *(f(x ?? k)-y ??) ???з??????????????????????????????????????????????????1/????? |(B??(x k)B(x k))|???????????μ???????????????С?????????Landweber???????, x ?? k+1=x ?? k-??(B??(x ?? k)B(x ?? k)) *B??(x ?? k)(f(x ?? k)-y ??) ??????????????????????????????????????????????????????????????????ó?????[WTBZ]Landweber??????????????????????????????????????????С????????????  相似文献   
834.
通过坐标转换将初始坐标系下的特解转换得到任意坐标系下的通解,研究了秩亏自由网基准转换的实质。结果表明,秩亏自由网平差最优解实质是基于近似值所确定的基准下的最优解,在实际应用中确定合适的基准是关键。以西安地区GPS沉降监测网为例,不同基准下秩亏解均为该基准下最优解,但只有顾及板块运动的基准才具有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835.
汶川地震后,作者赴陇南文县、武都区、康县、成县等地详细调查了房屋建筑的震害情况。在整理分析了大量现场第一手资料后,分别建立了各类房屋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并列举了一些典型震害现象,可为汶川地震后灾区的重建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36.
干旱对大豆叶片葫芦巴碱含量和渗透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王蕊  孙广玉 《中国沙漠》2010,30(3):552-555
以两个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绥农14号和黑农38号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土壤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葫芦巴碱含量的变化和渗透调节能力。结果表明,土壤干旱下两个大豆品种叶片水势、渗透势和压力势降低,且绥农14号叶片的压力势在干旱胁迫下明显高于黑农38号。干旱胁迫下两个大豆品种的渗透调节能力提高。在0~8 d 干旱期间,叶片的葫芦巴碱含量增加较快,脯氨酸含量增加较慢;在8~12 d干旱期间,叶片中葫芦巴碱含量下降,而脯氨酸含量迅速增加。因此,葫芦巴碱在轻度干旱下可能起到渗透调节物质的作用,在严重干旱下该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837.
推导了EM算法用于不完全测量数据的实现方法。结果表明,应用EM算法处理不完全测量数据,改善了测量精度,与完全数据下的平差结果极其接近,明显优于不进行平差处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838.
提出具有不等式约束的秩亏网平差模型,并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算法。该算法将基准条件当作虚拟观测,基于库恩塔克条件,运用迭代的高斯消去法区分有效约束和无效约束,将不等式约束转化为等式约束的秩亏网平差问题求解。并以一个水准网的实例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839.
研究扣除系数法估算灌区沟渠和农路面积,进而计算耕地面积。以宁夏灌区中宁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进行。主要结论是:沟渠路面积误差可控在15%以内,耕地面积误差可控在2%以内;平均综合工效提高6.5倍。  相似文献   
840.
鱼类矢耳石形态分析及其在群体识别中的应用实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硕增  于鑫  曹亮 《海洋与湖沼》2012,43(4):702-712
利用表征性耳石形态变量(大小变量和轮廓变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近岸与长江口水域四个刀鲚(Coilia nasus)群体的识别问题,对比分析了协方差(ANCOVA)校正法和异速生长(allometric growth)校正法在耳石形态分析中去除体长效应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体长校正法对四个群体的判别分析结果未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识别成功率分别为50.3%和56.5%,群体内个体识别成功率分别为39.5%—90.0%和34.0%—65.1%;长江口水域不同体长组刀鲚个体的耳石形态差异显著,表明其耳石形态特质随鱼类个体生长而变化,协方差校正法和异速生长校正方法的体长组别间的总体识别成功率分别为94.8%和98.8%。整体上,耳石轮廓变量(如矩形趋近率、圆度、分形维数、傅立叶系数等)对刀鲚群体间或体长组别间识别的贡献值高于耳石大小变量(如周长、平均直径、重量、面积等),而二者结合能更有效地识别各地理群体或体长组别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