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6篇
  免费   943篇
  国内免费   1327篇
测绘学   551篇
大气科学   1760篇
地球物理   1470篇
地质学   1244篇
海洋学   1061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373篇
自然地理   119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82篇
  2018年   223篇
  2017年   312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350篇
  2013年   400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341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92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吉林省土壤中有效锰、铜、钼和锌含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娟  王冬艳 《世界地质》2003,22(4):392-395
选择吉林省的五个大豆种植区(敦化、桦甸、榆树、农安、白城)、四个水稻种植区(白城、九台、延吉、梅河口)及3个草场分布区(镇赉、洮南、大安),对其土壤中有效锰、铜、钼和锌的含量在过去20年的变化作了比较和分析。经研究表明:吉林省土壤中有效锰和有效铜含量较20年前有所增高,有效钼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中部部分地区和东部地区土壤有效锌含量降低,其余地区含量增高。空间分布东部高于中西部。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搭载在美国Aqua卫星上的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观测资料反演的全球甲烷(CH_4)产品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2014年青藏高原上空CH_4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夏季CH_4高值变化与季风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就青藏高原整体而言,CH_4浓度随高度增加递减;对流层中高层CH_4含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平均浓度在7~9月处于高值,6月、10月次之,其余月份处于低值。2003~2014年CH_4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约为4.66ppb(10-9)。高原上空CH_4空间分布分析显示,高原北部CH_4浓度高于南部地区。夏季风期间,随着高原上的强对流输送和上空南亚高压的阻塞,对流层中高层CH_4浓度明显增加并不断积累,在8月底至9月初出现最大值。在分析季风指数的基础上发现,夏季季风影响下的强对流输送是高原对流层中高层CH_4高值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流层中高层CH_4浓度最大值出现时间较季风指数的峰值滞后约半至一个月,随着夏季风的撤退,CH_4浓度高值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994.
广州市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利用2002年11月-2004年9月广州市空气污染指数(API)和PM10、NO2、SO2等污染物逐日浓度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广州市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与同期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冬、夏季API指数及污染物浓度的预报方程。结果表明。PM10是广州市的主要污染物。其次为NO2、SO2。除SO2外,广州市API指数、NO2、PM10等污染物浓度具有冬半年(11-4月)偏高,夏半年(5-10月)偏低的变化规律。API指数及各种污染物浓度均具有明显的年周期振荡及5-7天的准单周、10-20天准双周、30-60天左右的季节内振荡,且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在冬半年较强而在夏半年较弱。冬半年API指数和PM10、NO2、SO2浓度与气压、风速、降水呈稳定负相关,与温度、相对湿度等呈稳定的正相关,而夏半年主要与风速、降水具有较好且稳定的负相关。增加前一天的污染物浓度作为预报因子后,所建的最优子集回归方程比单选用气象因子要稳定。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95.
罗永刚  朱伟  李明  代晓炫  肖曼 《湖泊科学》2013,25(3):386-391
针对群体形态对微囊藻昼夜间上浮下沉规律的影响问题,利用柱状培养装置对室内培养的单细胞、群体细胞以及在太湖采集的群体细胞进行了昼夜间分层观测实验,探讨了细胞形态对微囊藻垂向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细胞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迁移规律,但无论是室内培养群体细胞还是太湖采集的群体细胞,都未观察到显著的昼夜上浮下沉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太湖采集的群体细胞表现出显著的漂浮特点.由此认为,室内培养的细胞与实际湖泊细胞之间存在比重上的差异,群体的大小对于上浮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Air quality was improved considerably and the so-called "Lanzhou Blue" appeared frequently in Lanzhou due to implementation of some strict emission-control measures in recent years. To better understand whether the concentration of each air pollutant ha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n give some suggestions as to urban air-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near future, the variations of the Air Quality Index (AQI) and six criterion air pollutants (PM2.5, PM10, CO, SO2, NO2, and O3) at five state-controlled monitoring sites of Lanzhou were studied from 2013 to 2016. The AQI, PM2.5, PM10, and SO2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2013 to 2016, while CO and NO2 concentrations had slightly increasing trends, especially in urban areas, 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motor vehicles, which had an annual growth rate of 30.87%. The variations of the air pollutants in the no-domestic-heating season we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ose in the domestic-heating season. The increase of ozone concentration for the domestic-heating season at a background station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among the five monitoring sites. The vehicle-exhaust and ozone pollution was increasingly severe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otor vehicles. The particulate-matter pollution became slight in the formerly highly polluted Lanzhou City. Some synergetic measur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Lanzhou should be taken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near future to control fine particulate-matter (PM2.5) and ozone pollution.  相似文献   
997.
1960—2009年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的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的纬度主要位于30°N和42°N附近,且1980年代中期以前南北两个带并存,之后则以30°N附近为主;1960—2009年事件的发生频次、强度和最大覆盖面积等呈总体减弱趋势,在1980年代后期存在显著的转折,1990年代后期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占总数10%的持续时间长和空间范围广的事件作用的结果。此外,对体现事件多方面影响的综合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8.
介绍重复航空摄影测量对比成图方法在监测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规模和形态要素变化中的应用,以及成图过程中对控制加密和精度等问题的处理。检验表明,航空摄影测量对比成图方法能较准确地量测冰川长度、面积和储量等全形态要素的变化量,可以用于区域冰川变化的监测研究。测量资料表明,1964~1992年间,乌鲁木齐河流域155条冰川的规模均在缩小,冰川末端平均后退率为12.4%,面积平均缩小率为13.8%,冰储量减少15.5%。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76个地磁台站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地磁场Z分量日变幅的时空特征,得到结论如下:①在时间上,回归分析和傅里叶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台站地磁Z分量的日变幅均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周期主要有365天、183天、122天、73天等,其中365天的周期振幅最大(即年周期)。②空间上,地磁场Z分量日变幅随纬度整体呈非线性变化,在25°N附近存在拐点(极大值点),在15°~25°N,日变幅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5°~50°N,Z的日变幅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③通过地磁场Z分量日变幅时空分布与等效电流对比,结果显示地磁场Z分量日变幅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是由等效电流的时空演化决定的。④若粗略地把地磁场Z分量日变幅最大值所处的纬度视为等效电流的焦点所在的纬度,则焦点所在纬度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逐日焦点变化最大可达10°。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成都市1991至2020 年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气温、蒸发、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an-KendaⅡ等方法研究太阳辐射的年、月、日变化特征,以及太阳总辐射的变化对气温、蒸发等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逐年增多趋势明显,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9.69、20.25 MJ·m-2/a;太阳总辐射2010 年出现突变,突变年后较突变年前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增多497.22 MJ·m-2。散射系数呈逐年减小趋势,线性倾向率为每10 年减少0.6。太阳总辐射与气温、蒸发、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太阳总辐射每增加10 MJ·m-2/a,年平均气温升高0.006℃,日照时数增加1.7 h,蒸发量增大1.2 mm。对太阳辐射增加的原因分析,人类活动造成的气溶胶含量减少可能是太阳辐射增加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