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7篇
  免费   1027篇
  国内免费   890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925篇
地质学   4323篇
海洋学   289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291篇
自然地理   16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79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11.
对现有油气资源基本评价方法的原理、优缺点、适应性做了分析总结,重点剖析了在油藏总体分布服从帕莱托分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发现过程模型法.同时根据已建立的油气藏总体预测模型,对符合发现过程模型的大港陆地古近系成藏体系进行了油气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112.
成像测井技术在碳酸盐岩水平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只依靠常规测井判断碳酸盐岩裂缝、溶孔、溶洞很困难.利用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对碳酸盐岩水平井储层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解释,并能准确识别出碳酸盐岩目的层裂缝的性质、大小、开度、溶蚀孔洞原生孔隙、次生孔隙的发育情况等.同时并利用测试、酸压资料验证了使用成像测井判断裂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3.
大连市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之一 ,至 2 0 0 5年城市缺水为 110 4 2 .5× 10 4m3 ,占需水量的 17.1% ,其中大连城区 (金州以南地区 )缺水 9890× 10 4m3 ,占缺水量的 89.6 %。开发利用滨海河谷地下水资源 ,建立滨海河谷型地下水库 ,不仅可以治理大连地区严重的海水入侵问题 ,增加水资源量 ,满足当地农业及生活用水 ,同时可弥补城市供水的不足。根据前人工作成果分析及野外实地勘查 ,大连市适于建设河谷型地下水库的滨海河谷有 2 2条 ,建成后的总库容量 10 36 0 2 .9× 10 4m3 ,开采资源量 2 5 76 6 .88× 10 4m3 ,可增加开采资源量 12 5 4 2 .4 5× 10 4m3 。  相似文献   
114.
水库汛期限制水位控制理论与观念的更新探讨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的水库汛限水位的控制,只利用了洪水的统计信息,使水库在汛期要时刻预防设计与校核洪水事件的发生,致使一些水库在汛期不敢蓄水而汛后又无水可蓄,造成洪水资源的浪费。提出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新理念及其综合推理模式,适应当前预报技术的发展水平,考虑降雨径流洪水预报与一定时间内的短期降雨预报,排除不可能发生的洪水事件,预报可能发生的洪水,实施水库汛限水位的动态控制。但预报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当小概率预报误差事件发生时,仍可采取弥补措施以确保大坝的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15.
夏季红枫湖地区农田土壤-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动力学通量箱法(Dynamic Flux Chamber)与高时间分辨率大气测汞仪联用技术对贵州红枫湖地区土壤-大气界面间汞交换通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红枫湖地区土壤-大气界面间汞交换通量变化范围为-8.6 ng~215.3 ng@m-2@h-1,平均27.4士40.1 ng/m2@h(n=255);且土壤与大气界面间的汞交换是双向的既有土壤汞的释放,又有大气汞的沉降,主要以土壤汞的释放为主(n释放=253,n沉降=2n).土壤汞的释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气温、光照强度有强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83、0.74.  相似文献   
116.
储层建模中几种原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是储层建模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它为建模提供基本的条件数据及各种统计参数。本文总结了建立地质知识库的主要步骤及基本内容。在资料较少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原型模型来提供一些无法直接获得但对建模十分重要的参数,如砂体宽厚比、水平方向变差函数等。文中用3个实例较详细的介绍了建立原型模型的3种主要方法,分别是利用露头、成熟油田和沉积模拟实验建立原型模型,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7.
基于GIS的油气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现有的商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剖析了传统的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GIS工具,建立油气储层评价空间数据库,整合各种与储层相关的多学科油田图形信息及其相关属性信息,利用GIS与储层评价模型集成解决油气储层评价问题,扩展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了油气储层评价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并以西部某油田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8.
通过对沐川沙湾间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和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该区3级以上地震活动与铜街子电站水库畜水有关。1993~1995年沐川西部连续发生的3次5.0级以上地震属水库诱发的构造性地震。  相似文献   
119.
建立能够反映储层孔隙结构、流体特征的逾 渗网络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储层孔隙尺寸、 孔隙形状、连通性、微孔隙的发育状况等对I-Sw曲 线影响的定性规律,研究了地层水矿化度对岩石电 阻率的影响。分析讨论了不同因素对电阻率影响的 相对强度。最后,通过曲线拟合定量地研究了不同 因素对I-Sw曲线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上述影 响因素中连通性和微孔隙对I-Sw曲线的影响很大, 其它因素的影响强度较小。地层水矿化度对岩石电 阻率绝对值的影响很大。“非阿尔奇”现象普遍存在, 在低渗透(低连通性)储层岩石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0.
The model for the 2000 dike intrusion event between Kozushima and Miyakejima volcano, Japan, was reinvestigated. After the sudden earthquake swarm in Miyakejima volcano, a dike intrusion of large volume was detected by the nationwide GPS network (Geonet). The displacements detected with GPS stations over an area with a radius of about 200 km shows a distribution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ke source being located near Miyakejima volcano.The dike was intruded northwestwards between Miyakejima and the neighboring Kozushima volcano. We searched for the parameters in the models that reproduce the regional displacements due to dike intrusion between Miyakejima and Kozushiima islands. We tested three models, (1) the model with a single dike, (2) the model with a dike and a point dislocation source which represents a creep dislocation source and (3) the model with a dike and a deflation source which represents a magma reservoir. Though all three models can match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near the source area, model 1 fails to reproduce the regional displacement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Japan. Both models 2 and 3 can reproduce the regional displacement for horizontal components. Model 3 produces slightly better results than model 2 for vertical components. The balance in the volume budget for models 2 and 3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we cannot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models using only GPS observation. As there is no direct evidence for such a large creep or ductile source (corresponds to M7 or more) as proposed in model 2 and the active seismic region migrated back and forth within the linear swarm region, the model with a dike and a deep magma source is preferable. For the deflation point source, we obtained a deflation volume of 1.5 km3 at the depth of 20 km below the dike. An additional ~0.95 km3 of volume loss through caldera collapse and edifice deflation took place at Miyakejima. We conclude that the magma that intruded the dike came in part from below Miyakejima and in part from below the sea floor between Miyakejima and Kozushima, perhaps from reservoirs at the Moho.Editorial responsibility: S Nakada, T Druit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