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33篇 |
免费 | 1611篇 |
国内免费 | 10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0篇 |
大气科学 | 282篇 |
地球物理 | 422篇 |
地质学 | 3237篇 |
海洋学 | 236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1020篇 |
自然地理 | 6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31篇 |
2021年 | 138篇 |
2020年 | 151篇 |
2019年 | 191篇 |
2018年 | 147篇 |
2017年 | 159篇 |
2016年 | 186篇 |
2015年 | 193篇 |
2014年 | 333篇 |
2013年 | 247篇 |
2012年 | 339篇 |
2011年 | 340篇 |
2010年 | 326篇 |
2009年 | 224篇 |
2008年 | 274篇 |
2007年 | 246篇 |
2006年 | 213篇 |
2005年 | 266篇 |
2004年 | 211篇 |
2003年 | 203篇 |
2002年 | 139篇 |
2001年 | 188篇 |
2000年 | 154篇 |
1999年 | 129篇 |
1998年 | 104篇 |
1997年 | 115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依据Google Earth近2年的遥感影像以及2013年的资源3号卫星影像数据,并结合他人前期研究资料,对山东省滨海湿地的分布和类型进行了研究,使用ArcGIS软件测算出滨海湿地总面积约为5 124km2,其中自然湿地占35.23%,人工湿地占64.77%。根据山东省湿地实际状况,以及湿地的地理位置、成因、水文、生物等要素的差异,将山东省滨海湿地划分为十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滨海湿地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类型,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进行初步价值评估。结果表明,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约3 303亿元,约占山东省2013年GDP的6.04%。其中物质生产价值约占总价值的50.70%,其次为环境调节价值,约占48.24%,社会服务价值只占1.06%。这表明,山东省滨海湿地蕴含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潜力,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社会服务功能价值量相对偏低,有待于进一步重视和开发。 相似文献
22.
中国东南沿海潮灾与防潮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南沿海是中风暴潮灾害的最严得岸段,本文针对闽,粤,海南三省台风暴潮灾害概况,防潮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防潮减灾的对策和见解,以祈提醒人们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23.
淄博煤矿矿坑排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讨论了淄博煤矿矿坑排水的水化学特征,指出了淄博南部和北部煤矿水化学成分的差异。通过矿坑水形成3个反应过程中水化学成分的计算,初步分析了矿坑水形成的机理:产酸作用与中和作用强度的不同是造成南、北煤矿水化学成分差别的主控机理,产酸作用的差异与煤层含硫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北部煤矿第二阶段的反应-铁氧化沉成矿 淀已进行完全或接近完全,而南部煤矿矿坑水仍富铁;参与中和作用的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及高岭石、绿 相似文献
24.
为探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海面温度的长期变化,本文利用当前国际上水平分辨率较高的多卫星观测融合数据对2003—2020年间的海面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除威海和连云港部分近岸海域外,山东半岛南部大部分海域的海面温度显著升高,升温速率最大值可达0.083℃/a。海面增温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主要出现在春末至秋初(4—9月),且近岸海域强于外海。(2)除青岛外海外,大部分海域的暖季开始日提前,暖季持续时间延长,其中在海州湾和烟台、威海近岸及南部海域最为显著;年最高温度升高,在连云港近海和海州湾、胶州湾等海域较为显著,但其发生日并无显著提前或者延后。(3)冬半年,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和部分外海海域有较强的温度锋面,并在过去18年间显著增强。(4)海面温度在冬季的年代际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相关性较好,但在其他季节与PDO的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25.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etrital minerals (0.063~0.125 mm) in marine sediments provide a significant indicator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igin of sediment.The detrital mineral composition of 219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as analysed to 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s within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The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ineral provinces: (I) province east of the Philippine Trench, the detrital minerals in this province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alcareous or siliceous organisms, with the addition of volcanogenic minerals from an adjacent island arc; (II) middle mineral province, clastic minerals including feldspar, quartz and colorless volcanic glass, sourced from seamounts with intermediate-acid volcanic rock, or erupting intermediate-acid volcano; (III) province west of the Palau—Kyūshū Ridge, the matter provenance within this province is complex; the small quantity of feldspar and quartz may be sourced from seamounts or erupting volcano with intermediate-acid composition, with a component of volcanic scoria sourced from a volcano erupting on the Palau—Kyūshū Ridge. it is suggested that, (1) Biogenic debris of the study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depth, with the amount of biogenic debris controlled by carbonate lysocline. (2) Volcaniclastic matter derived from the adjacent island arc can be entrained by oceanic currents and transported towards the abyssal basin over a short distance. The weathering products of volcanic rocks of the submarine plateau (e.g.,Benham Plateau) and adjacent ridges provid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detrital sedimentation, and the influence scope of them is constrained by the intensity of submarine weathering. (3) Terrigenous sediments from the continent of Asia and the adjacent Philippine island arc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sedimentation of this study area, and the felsic mineral component is probably sourced from volcanic seamounts of intermediate-acid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26.
27.
胶东新城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城金矿床是胶东焦家金矿田内发育的超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通过对该金矿床不同中段、不同勘探线内载金黄铁矿热电性特征的研究,厘定了黄铁矿热电导型的空间分布规律,估算了成矿温度及矿体剥蚀率,并圈定了深部找矿靶区。研究结果表明:新城金矿床载金黄铁矿热电导型以P型为主,出现率为70.20%,热电系数集中于180~320 μV·℃-1,N型黄铁矿热电系数集中于-180~-80 μV·℃-1;从矿体顶部到底部,Ⅰ号、Ⅴ号矿体载金黄铁矿热电导型变化规律分别为PN→NP→N→NP、P→NP,整体呈P→N,局部存在波动性;成矿温度集中于180~340 ℃,表明矿床为中温矿床;矿体剥蚀率为49.98%,整体剥蚀程度较低。综合分析提出149~157勘探线和181~193勘探线-630 m往深部以及161~179勘探线-730 m往深部3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