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针对GPS技术在山区石油地震勘探测量中的工作方式,结合2007年度南盘江一桂中地区二维地震大剖面资料采集应用GPS的工程实例,介绍GPS技术应用的新进展。通过GPS静态测量和应用RTK技术放样物理点,从测前准备、数据处理、精度分析等方面,阐述提高作业精度、有效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GPS技术在山区施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道路平面测设计算的通用公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各类道路线型曲率呈线性变化的共同特性,给出了线元上任意点坐标方位角的统一计算公式,进而提出了适用于所有道路线型平面测设计算的中桩坐标、边桩坐标的通用公式。在此基础上,讨论线路外一点对应中桩的计算以及直线与线路交点的计算,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案。  相似文献   
23.
陆锦标 《现代测绘》2005,28(2):23-25,28
介绍采用微型短边线形三角控制网、强制归心技术、独立前方交会成功的、高质量、高精度、高效益完成南汽试车跑道精密施工测量,希望能为类似工程测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摘要修改)  相似文献   
24.
利用Excel软件计算带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放样数据,可有效解决坐标的计算问题,提高内业工作效率,并提出坐标法测设曲线的方法,分析了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坐标放样方法保证曲线测设的精度。  相似文献   
25.
随着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的改进,测量工作更加灵活多变,本文阐述了全站仪坐标法在公路施工放样应用中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最后讨论了全站仪在实际工作中的注意问题及优势。  相似文献   
26.
张鸿飞 《探矿工程》2012,39(10):26-31
介绍了在老矿区深部进行找煤所采用的工艺与方法,即在采空煤层井段采用风动潜孔锤钻进方法进行施工,在钻穿采空煤层后在深部采用绳索取心钻进方法施工。对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产品质量越来越引起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测绘行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逐步实现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提高测绘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绘行业推行ISO9000族标准已势在必行。文中简要介绍了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概念,阐述了贯彻认证的意义,方法及步骤等。  相似文献   
28.
利用全站仪直线放样功能测量定线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测量定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介绍了全站仪直线放样功能用于测量定线的基本原理,并对测线上的转点和整条测线进行了精度分析。为了提高测线精度,提出了依据实地观测条件,分别在各测线段引入转点分段测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综合运用 SEDEX化学法、ASPILA化学法和 XRF仪器分析法 ,对在东海赤潮多发区花鸟山外海域采集的柱状沉积物进行了总磷及其不同形态磷含量的系统分析。研究表明 ,总磷及其不同形态磷在沉积柱垂向上的分布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采样深度范围内 ,总磷 (TP)、有机磷 (OP)和铁结合态磷 (Fe - P)的含量自下而上增高 ,而吸附态磷 (Ad - P)、自生钙结合态磷 (Ca- P)与碎屑态磷 (De- P)的含量向上递减。样品柱具有较均匀的粒度及矿物、化学组成 ,基本可以排除沉积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变化对沉积物中磷含量的影响 ,而且也不能仅仅用早期成岩作用来解释磷的上述行为。不同形态磷在柱状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陆源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0.
Deep‐water sediments in the Molasse Basin, Austria, were deposited in a narrow foreland basin dominated by a large channel belt located between the steep Alpine fold and thrust belt to the south and the gentler northern slope off the Bohemian Massif. Several gas fields occur outside the channel belt, along the outer bend of a large meander. Accumulation of these overbank sediments reflects a complicated interplay between slope accommodation and debris‐flow and turbidity‐flow interaction within the channel. The tectonically oversteepened northern slope of the basin (ca 2 to 3°) developed a regionally important erosional surface, the Northern Slope Unconformity, which can be traced seismically for >100 km in an east–west direction and >20 km from the channel to the north. The slope preserves numerous gullies sourced from the north that eroded into the channel belt. These gullies were ca 20 km long, <1 km wide and ca 200 m deep. As the channel aggraded, largely inactive and empty gullies served as entry points into the overbank area for turbidity currents within the axial channel. Subsequently, debris‐flow mounds, 7 km wide and >15 km long, plugged and forced the main channel to step abruptly ca 7 km to the south. This resulted in development of an abrupt turn in the channel pathway that propagated to the east and probably played a role in forming a sinuous channel later. As debris‐flow topography was healed, flows spread out onto narrow area between the main channel and northern slope forming a broad fine‐grained apron that serves as the main gas reservoir in this area. This model of the overbank splay formation and the resulting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within the confined basin could be applied in modern and ancient systems or for subsurfac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here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reflection data is limited. This study elucidates the geomorphology of the oversteepened slope of the under‐riding plat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sedim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