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9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1087篇
大气科学   133篇
地球物理   516篇
地质学   455篇
海洋学   199篇
天文学   130篇
综合类   363篇
自然地理   1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快速的地面沉降是一种地质灾害,它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InSAR技术可以获取地表长时间、大范围的形变数据,可用于分析潜在的地面沉降问题,为预防地质灾害提供了一种可靠手段。如何基于InSAR数据对地面沉降进行预测,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方向和难题。为此,本文在前人对地面沉降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差分移动平均自回归(ARIMA)模型与深度学习中的长短期记忆单元(LSTM)模型相结合的地面沉降预测方法,即利用InSAR得到的形变量数据与ARIMA模型预测结果作差,然后利用LSTM对该差值进行训练与预测。以杭州湾2017—2019年InSAR监测数据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单一预测算法相比,本文方法的均方根误差至少减小了2.23 mm,平均绝对误差至少减小了0.98 mm,平均预测精度至少提升了15.19%,验证结果证实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为地面沉降预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52.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研究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背景下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问题,对变化环境下生态脆弱区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与LUCC演变特征及其对水资源影响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总结得出:(1) 近几十年,该地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气温升高速率与降水减少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 LUCC以农牧相互转化为主,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3) 该地区流域径流、地下水位与气温负相关,与降水量正相关,且降水作用更明显;近几十年来,LUCC成为影响该地区生态水文过程的主导因素,对水资源影响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同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重点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53.
青海省共和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基地之一,大规模光伏设施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必然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在光伏阵列内外建立风况观测断面,架设5套5梯度的自动气象站,实施同步监测,对不同风向条件下光伏阵列对阵内风场的影响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光伏阵列具有导向作用,使风向以顺光伏组串长轴方向的偏西风和偏东风为主。当旷野风向与光伏组串长轴方向夹角β≥45°时,光伏阵列内出现围绕光伏串的横向绕流,阵列内存在明显的双风向,且β越大,双风向特征越明显。(2)光伏阵列整体具有减速作用,且减速率随高度呈指数递增关系,但20 cm高度风速减弱作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出现增强风速的作用。减速率随风向的变化呈三峰三谷的区间分布特征,三峰三谷区间的极大值出现在β=45°或β=67.5°处,极小值多出现在β=22.5°处。(3)受光伏组串北高南低的结构和光伏阵列内风程长度的影响,光伏阵列内风向和风速变化存在非对称性特征。光伏阵列对阵内风场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光伏面板除尘,另一方面会增加阵内地表就地起尘的潜在风险。光伏场建设应更加注重光伏阵列内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减少起尘量,提高发电效率。  相似文献   
954.
一次夏季低涡系统中MCS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7月11-13日,黑龙江省西部连续出现3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伴有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雷电等天气。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对MCS环流、中尺度及物理量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低涡系统下MCS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地面辐合线和干线是触发强对流天气产生的重要因素。高低空一致的切变线和辐合线促使MCS的发展,MCS向不稳定能量区移动。假相当位温、K指数、沙氏指数和上干下湿的水汽条件及上冷下暖的温度平流等物理量因素对MCS发生发展有重要指示作用。飑线发生在MCS云团强度梯度大的前边界,该地域是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地。  相似文献   
955.
利用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各城市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天气形势和PM10的浓度资料分析福建沿海城市群低能见度天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福建沿海主要城市分成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城市群。结果表明:北部城市群每年霾日只有8-26 d,低能见度主要是由(轻)雾引起的,而中、南部城市群低能见度主要是由霾引起的;各城市群(轻)雾和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6月,7-11月出现率极低,而平均能见度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各城市群的低能见度、(轻)雾和霾均以“短暂”为主,其次是“半天”,“全天”最少;低涡切变下(轻)雾的日数最多,其次是高空槽和暖区辐合,再其次是变性冷高压;霾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暖区辐合、高空槽和变性冷高压3种天气形势;PM10浓度在霾、非低能见度天气下和(轻)雾天气条件下分别为0.068-0.109 mg·m-3、0.041-0.072 mg·m-3和0.044-0.064 mg·m-3。  相似文献   
956.
通过双线性插值、相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分析方法,围绕新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MERRA的可用性,对比分析了NASA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MERRA和NCEP-DOE(NCEP-2)再分析资料中100hPa南亚高压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00hPa上,NCEP-2和MERRA资料南亚高压的特征线数值不同,NCEP-2资料为1680dgpm,比MERRA资料大4dgpm,但MERRA资料南亚高压的范围明显大于NCEP-2资料.除东伸指数外,NCEP-2和MERRA资料反映的南亚高压同一特征指数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两种资料南亚高压脊线指数的年际变化曲线基本重合.以20世纪90年代初为界,之前,NCEP-2资料南亚高压东伸指数、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正异常,MERRA资料南亚高压东伸指数、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负异常,NCEP-2中的指数值大于MERRA中对应的指数值;之后,反之.NCEP-2和MERRA资料南亚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的气候均值间存在显著差异.NCEP-2和MERRA资料南亚高压强度指数的方差间存在显著差异.两种资料反映的夏季南亚高压同一特征指数的显著周期在1979~2009年有很好的一致性:都具有相同的显著周期,并且位相也基本吻合,但两种资料在反映南亚高压主周期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南亚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在MERRA资料中以准4年周期为主,在NCEP-2资料中则同时表现为准4年和8~9年两个周期.  相似文献   
957.
杨绍勇  王正飞  王峰 《四川气象》2013,(4):83-85,88
高空气象探测对时间有严格的要求,检修L波段雷达务必突出一个“快”字,好的检修方法是快修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快速分析与检修雷达故障的方法和措施:从GFE (L)1型测风雷达静态和动态参数的变化入手,以其作为分析、判断故障原因的主要依据,采用信息对比分析和信号关联分析方法,达到快速修复故障雷达的目的.实践证明,结合原理方框图深入分析雷达静态和动态工作特性,可快速确定故障现象、快速分析故障原因、快速判断故障范围、快速排除雷达故障,满足高空气象观测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958.
利用几组实验数据分析SPD之间的能量配合不仅直接影响SPD的防护效用,而且对SPD的使用寿命也有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在GB50057-2010中对SPD安装的位置、级数有着具体要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59.
The Mw 9.0 Tohoku-Oki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ff the Pacific coast of Japan on March 11, 2011, was followed by thousands of aftershocks, both near the plate interface and in the crust of inland eastern Japan.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two large, shallow crustal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near the Ibaraki-Fukushima prefecture border, where the background seismicity was low prior to the 2011 Tohoku-Oki earthquake. Using densely spaced geodetic observations (GPS and InSAR datasets), we found that two large aftershocks in the Iwaki and Kita-Ibarake regions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waki earthquake and the Kita-Ibarake earthquake) produced 2.1 m and 0.44 m of motion in the line-of-sight (LOS), respectively. The azimuth-offset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the preliminary location of the fault traces. The InSAR-based maximum offset and trace of the faults that produced the Iwaki earthquake are consistent with field observations. The fault location and geometry of these two earthquakes are constrained by a rectangular dislocation model in a multilayered elastic half-spac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aximum slips for the two earthquakes are 3.28 m and 0.98 m, respectively.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faults following the 2011 Mw 9.0 Tohoku-Oki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modeled slip along the fault planes. The resulting Coulomb stress changes indicate that the stresses on the faults increased by up to 1.1 MPa and 0.7 MPa in the Iwaki and Kita-Ibarake regions,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 Tohoku-Oki earthquake triggered the two aftershocks, supporting the results of seismic tomography.  相似文献   
960.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flood hazard and risk maps in Greater Dhaka of Bangladesh using geoinformatics. Multi-temporal RADARSAT SAR and GIS data were employed to delineate flood hazard and risk areas for the 1998 historical flood. Flood-affected frequency and flood depth were estimated from multi-date SAR data and considered as hydrologic paramete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flood hazard. Using land-cover, gemorphic units and elevation data as thematic components, flood hazard maps were created by considering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flood frequency and flood water depth concurrentl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 major portion of Greater Dhaka was exposed to high to very high hazard zones while a smaller portion (2.72%) was free from the potential flood hazard. Flood risk map according to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howed that 75.35% of Greater Dhaka was within medium to very high risk areas of which 53.39% of areas are believed to be fully urbanized by the year 2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